從蔡天鳳分尸案看人性幽暗:升米恩斗米仇,大恩反成大仇
民間為預防“恩將仇報”,提出了很明智的策略如“救急不救窮”。
當這種援助過于慷慨,且長久持續以后,就譬如你長年累月整斗整斗供給糧食,人性中的自私、貪婪、驕傲會產生心理異化:你的無私幫助被其認為是理所應當、天經地義的,而如果減少或停止援助,他就會認為你背信棄義、為富不仁,因而暴怒地攻擊你。
長期受人恩惠者,所欠的人情債壓在心頭,還會產生心理自卑感,由自卑而生怨怒,企圖一勞永逸地擺脫這種心理被動地位。
責任編輯:陳斌
近日,香港殺人分尸案引起社會轟動,目前的主流敘事是這樣的:失蹤多日的28歲名媛、名模蔡天鳳,在離異后仍在金錢上繼續照顧前夫,將自己在加多利山的豪宅供其一家居住,并以前公公作“掛名業主”,結果卻遭恩將仇報,被前夫一家謀殺、碎尸、烹尸,其手段之殘忍與變態,令人發指。
當然,“主流敘事”未必是最終版本,真實故事到底是什么樣的,還有待警方進一步調查。不過,她被前夫一家以殘忍變態的方式謀殺是事實,其他情節至少目前看起來是事實。引發公眾關注的,除了殘忍之外,主要是案件中包含的“恩將仇報” 敘事。
這一主題、類似事例,在人類歷史上層出不窮,譬如《醒世恒言》著名的《故囚報李勉》典故:李汧公勉為開封尉,鞠獄。獄囚有意氣者,感勉求生,勉縱而逸之。后數歲,勉罷秩客游河北,偶見故囚。故囚喜,迎歸厚待之。告其妻曰:“此活我者,何以報德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校對:胡曉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