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高滿堂:不能讓假輿情左右劇作創作者的手腳
你看我們的懸浮劇,他們的生活是多么容易啊,要愛情愛情來了,要財富財富來了,我覺得是大量的情感消費和生活消費,這種消費是一種編劇想象的生活,而不是真實的生活。
現在的年輕編劇不一樣,面對著市場巨大的壓力,投資方的巨大壓力,播出平臺的巨大壓力,壓得都喘不過氣來,(這關乎)他們的生存問題……他思想的敏銳性、表達的藝術性、對社會問題的思考,漸漸都被磨平了。
責任編輯:李慕琰
高滿堂,資深編劇、作家,1955年出生,1980年代開始創作電視劇,代表作有《闖關東》《老酒館》等。
“受疫情的影響,(劇集行業)處在休養生息階段?!比珖f委員、資深編劇高滿堂一改往年犀利敢言的形象,言辭變得溫和,“盡管如此,中國電視劇的發展還是讓人充滿期待?!?/p>
前些年,這位歷任多屆全國政協委員的金牌編劇,因敢言而受到演藝屆關注。劇集行業烈火烹油又亂象叢生的時代,高滿堂發出過不少振聾發聵的聲音:“要請到這些當紅小鮮肉,片酬基本在七八千萬之間……沒有錢做后續,造成大量的垃圾作品出現?!薄拔业膭〗M如果出現倒模(用特效化裝制成替身)的現象,我就把它砸了?!?/p>
過去三年,影視業因疫情遭遇寒冬,劇集總量持續走低。久遭冷落的年代劇,因產出多部精品劇集而受到矚目,但高滿堂認為,許多劇集里仍然埋著“久而未決的問題”?!半娨晞〉谋磉_缺少三個‘獨特’:獨特的發現、獨立的思想和獨特的表達形式,人云亦云的東西太多,一個題材好了以后大家蜂擁而上?!备邼M堂對南方周末記者表達擔憂。
高滿堂出生于1955年,仍然維持著老派編劇慢工出細活的原則,《闖關東》打磨了十年,《老農民》寫了五年。他堅信下基層的重要性,一次采訪中,談起實地走訪的艱辛:“我剛開始采訪時,沒人理我,我裝了40袋方便面,60包榨菜,一個人深入東三省。其實我住在農民家,發高燒,差點燒死,那兩個農民不識字,也不給我送到醫院,我最后尿都尿不出來;我胃潰瘍犯了,上完廁所一看全是鮮血,覺得自己死定了,可能走不出北大荒了?!彼^察很多年輕編劇的創作,因生活底蘊薄弱,難以寫出厚實的劇作。
另一重擔憂由此而生:在當下的劇集市場,中青年編劇似乎“斷檔了”。他發現,近兩年比較熱門的劇,基本是中老年編劇所寫,《山海情》的編劇王三毛五十多歲了,《覺醒年代》編劇龍平平六十多歲,改編《人世間》的王海鸰也年過七旬。
“斷檔”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市場的壓力。高滿堂觀察到,過去一年,不少編劇都遭遇了“所謂的輿情”?!艾F在的編劇、導演、制作人一看某劇被輿情網暴,被罵得鮮血淋漓,大家就非常小心。原來我們是下筆如有神,現在是下筆千鈞重?!?/p>
資深編劇也未能幸免,高滿堂曾經接到過來自資方的要求,將情感戲寫得濃烈一點,以貼近現代的觀眾?!拔艺f這個劇是年代劇,我寫的是年代,不是當下,怎么能按今天年輕觀眾他們所需要的愛情模式來寫呢?我說那個年代不可能發生這樣的愛情故事?!?/p>
“你太在意所謂的輿情,容易創作迷失,上下討好也好,察言觀色也好,順著輿情走也好,你就沒法創作了?!备邼M堂對南方周末記者說。
“輿情可以讓一個好作品掉下去,也可以讓一個非常爛的劇抬上去,產生影響力。所以很多創作者很忌憚這個東西。我建議要對輿情有所鑒別,哪些是真輿情,哪些是假輿情,不能左右了創作者的手腳和思想。也建議有關部門應該有專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校對:胡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