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代女性:別叫我“寶媽”

新一代女性正在發出她們的聲音:置身于社會網絡,她們仍有相當多未被看見的訴求。

一個樂觀的趨勢是,越來越多性別議題被社會所關注:呼吁同工同酬、扭轉刻板印象、拒絕職場歧視……事實上,相當多議題都源于女性身份的轉變——當她選擇成為媽媽。一方面人們堅信“女人是脆弱的而母親是堅強的”,另一方面,人們傾向認為女性僅把這種“堅強”賦予她的家庭,而非她的社會角色。

從懷孕到生育,女性的身體在幾個月間發生巨大變化,也面臨自我認知與社會角色定位的劇烈動搖。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社會意識和醫學水平不斷進步,女性初為人母后的人生體驗和心理活動也經歷了數次嬗變。相應地,她們在這個追求自我價值的時代里發出了新的聲音:

關于生育,社會還能為女性做些什么?

1.0到3.0,逐漸提高的女性聲量

當中國還沒有“產褥期”一詞,生育后持續排出“穢血”的時期被稱為“坐月子”。老輩人的記憶中,月子是冒險和煎熬的復合體,許多家庭爭吵不休的導火索是從這段時間開始的:不能洗澡,不能見風,每天兩大碗腥雞湯,被女性親戚們理直氣壯地圍觀哺乳并評論,“奶水不夠,把孩子餓著了”。

這是“坐月子”的1.0時代。女性被視作孩子的承載體,通過乳汁相連,一切飲食與行動準則僅是“做好孩子的糧倉”。

現代醫學緩解了媽媽的某些困境,她們知道了“產褥期”,知道了乳腺炎,“坐月子”進入了2.0時代。然而,傳統經驗與現代醫學的混沌沖突將她們擠在夾縫間,進退兩難。

專家建議剖腹產,七大姑八大姨斷定“剖出來的小孩難帶”;護士給新生兒喂了一點奶粉,婆婆立刻煮出一大鍋不放鹽的通草豬蹄湯?!安挥H喂就是不負責的媽媽”,是母職捆綁也是抑郁誘因。有調研顯示,每5名產婦中就有1人患抑郁癥,63%的女性曾罹患產后抑郁[1]。進步的思潮中,反復的追問開始被聽見:生育之后,女性的第一角色只能是母親嗎?

女性逐漸覺醒,更加關愛自己,重視自身體驗,實現自我價值。在孕產過程中,她們愿意借助更專業的手段來減少損傷:無痛分娩、月子中心、產后恢復……在經濟與技術雙軌發展下,女性對產后護理機構的標準和服務提出了更高要求——她們需要身體機能的恢復,也關注形體塑造和情緒自洽。

90后時尚博主妮妮已經是兩個孩子的媽媽,自稱“生活樂享家”的海歸精英。歷經兩次生育后,她總結出自己的經驗:“一胎時既有期待又有迷茫,每一步都害怕出錯,但現在我從容很多。比起‘滿分媽媽’,孩子更需要的是情緒恒溫的快樂媽媽?!?/span>

從注重分數到注重溫度的轉變和努力,在孩子降生的那一刻就開始了。在妮妮看來,心理健康非常重要,“最好有專業心理咨詢師的幫助”。因而這一次,她選擇了茉莉智慧母嬰護理中心。

全職做自己,兼職做媽媽?!皭偧骸钡囊筘灤┯谛聲r代女性“坐月子”的各個環節,要成為母親,首先要成為自己。像妮妮一樣的女性提出了3.0時代的新訴求,“我要自己的身體得到充分休息,我要有科學配比的食物,我要盆底肌和腹直肌得到有專業人士加持的正確修復”。

數據與科學,是能在最大限度內解決矛盾與迷茫的依托。茉莉智慧自主研發的數字化母嬰照護系統,能將每位媽媽的身體監測指標形成有序的圖表,再輔以自動化分析,媽媽們就可以即時追蹤自己的產后恢復之路走到了哪一步。而女性產后需要的“修復”,不僅是身體機能回到產前,更是從外表到心理的全面適應。如果說2.0時代是對科學與知識的擁抱,那么3.0時代就是女性更多地主動發出聲音,對科技和社會提出新的訴求:時代已經發展至此,你們還能為母親提供什么?

響應每一種訴求

這是代名彩從事產后恢復工作的第13年,在生育這件事上,她敏銳地捕捉到了女性觀念的轉變。

“最初大家只是關注月子病,怎樣才能不落下病根。但現在溝通的主題更多是產后恢復的需求:有沒有專門針對骨盆、腹直肌、盆底肌的修復項目?是怎么做的?從坐月子的第幾天開始做?‘瘦(下來)’也是一個普遍的要求?!?/span>

隨著女性向內關注的提升,媽媽對產后機構服務的要求也日益多元化,她們不僅歡迎科學手段在月子期間的運用,更需要機構響應她們身體和心理上方方面面的訴求。

27歲的新手媽媽、幼兒園園長宋悅對此深有感觸。在她選擇的茉莉智慧母嬰護理中心,她擁有固定照護她和孩子的婦產科專家、兒科專家、產康師、護士和護理師,他們不僅清楚她的體重和腹圍,也知道她對雞蛋過敏,不喜歡吃絲瓜,腹直肌有1.5cm分離,知道她的寶寶每天夜奶要喂4次,腸脹氣嚴重,平均一天耗費8個尿不濕……

獨力撫養嬰兒的母親往往憑借摸索掌握喂養規律,經過專業培訓的護理師會用記事本寫下小孩的哺乳時間,但當數字化母嬰照護系統介入這一過程,宋悅的月子“坐”得有條不紊,而且效率極高。在她的一天中,專家查房、護理消毒、嬰兒撫觸、精確喂養、心理咨詢和產后恢復課程等項目,安排定時有序,輕松而不致忙碌。

通過數字化母嬰照護系統,醫護團隊可以共享宋悅和寶寶的數據和日程,從而令她們享受到高效的照護,尤其對自己身體恢復的情況產生直觀的信賴。茉莉智慧也是代名彩供職的機構,在數字化管理下,她多年的產后恢復經驗有了新的呈現方式:每一次產后恢復項目結束后,肋骨圍度縮小了幾度,臍圍和腰圍縮小了多少厘米,“一開始給你量數據,最后離開月子中心的時候再給你一個數據,對比之下看得出有明顯的恢復”。

數據的可視化展示有多重要?在初次面臨身份轉換的女性面前,這是人生階段的寫實,也是和身體的對話。宋悅至今仍會不時翻出自己當時的體重記錄——在系統里是平緩的折線圖。她用了45天時間,數字只從140變回135,她一度覺得那是漫長而焦慮的過程?!懊刻鞊暮芏鄦栴},怕以后身材走形再也回不去,怕肚子松弛,怕人家說你生個孩子怎么老了這么多?!?/span>

代名彩見過太多像宋悅一樣急于恢復身材的媽媽,糾正誤區、緩解焦慮也是她產后恢復工作的一部分,“身體恢復是有順序的,身體里的骨骼、內臟、肌肉沒有恢復,單純追求皮膚的緊致,遲早要出問題”。

心理咨詢師則告訴她,人的身體本來就在不斷變化,分娩生育這么大的事,給身體留下記錄是自然而然的。

宋悅漸漸不再對著自己的體重數字生氣,那是她人生階段的“寫實”,她的心態逐漸平和。相比于幫助女性“怎么做一個媽媽”,茉莉智慧更愿意幫助她們從混亂的身體變化中快速恢復,理性地重建自我。

這些是通過科技和精細化管理實現的。

數據能夠客觀反饋身體狀態,但更重要的是回應媽媽的感受,很大一部分是對“哺乳”的感受。

母乳是每個生育后的女性跨不過的關卡。夠喂不夠喂?親喂還是瓶喂?心理防線的崩塌,往往出現在孩子啼哭時旁人那句“寶寶一定是餓了”。宋悅至今記得剛來這里時,醫護人員為她做一對一評估,婆婆無心而詫異地問:“怎么會沒有奶?”

“工作人員都覺得婆婆在給我壓力,好多人都來開導我?!?/span>

宋悅從月子中心開始就一直選擇混合喂養,她的護理師從未向她灌輸任何壓力,也沒有勸她放棄。

“其實選擇純奶粉喂養的話她會比較輕松,但她一直堅持,每天晚上陪著我。孩子吃奶要吃很久,她就在這里陪我40分鐘、1個小時?!?/span>

在傳統觀念里,給孩子吃奶粉似乎昭示著母親的失職,但今天的媽媽已越來越少局限于此,拒絕把自己僅視為“嬰兒糧倉”。

女性自我意識的提升,是不再把“媽媽”的身份放在自己之前。成為媽媽,只是女性選擇的生命體驗之一。當一位女性選擇孕育生命,茉莉智慧所做的一切嘗試,都在努力響應她的訴求。

?社會還能做些什么?

宋悅覺得,成為一個媽媽以后,她最常感到幸福和樂趣的瞬間,就是和孩子交流——盡管她還不會說話,只能咿咿呀呀。

這樣幸福的瞬間,也是從護理師身上學到的。

“之前護理師帶孩子,每天都會和她說很多的話,特別能聊,”宋悅回憶,護理師在初期幫助培養了孩子的交流習慣,“現在只要她醒了,就會跟我們互動,她會讓你覺得,有她的陪伴是件特別快樂的事,你有無數的話想對她說?!?/span>

像妮妮和宋悅一樣的女性,經由茉莉智慧幫助,在“成為媽媽”這件事上得到了全新的體驗和感受。

“媽媽”這一角色,包含了高度的情感性,也包含了高度的功能性,意味著愛,也意味著長期的無償勞動。但我們可以越來越多地聽到女性的發聲,她們拒絕因性別而分工的刻板家庭角色,要求兼顧自己作為個體的需求,她們期待的是“媽媽”一詞能純粹地代表情感上的連結與責任,在這種期待下,整個社會都需要積極思考:“我們還能為女性做些什么?”

關于孕產的討論和實踐,是社會正面回應女性訴求的探索,從月子1.0的“圈養期”、2.0的“混沌期”發展至今,無數的機構和群體一路關注、陪伴女性,幫助她們建立身為媽媽的體驗,塑造、接納自我,追尋理想的幸福。

女性作為個體不應承擔一切,我們需要商業組織、公共機構、女性團體和家庭內部一同攜手,共建能匹配女性需求的支持網絡。生育中的各個環節,也都毫不例外地需要從女性的訴求出發,提供舒適、安全、人性化的保障和服務,其中包括健康的節育措施、完善的孕期檢查、無痛分娩的加快普及,也包括像茉莉智慧一樣的機構,在女性生育后幫助她們適應“媽媽”的身份,同時又幫助她們重建身為個體的生活。

一個好的價值體系能夠容納不同的可能性,邀請所有性別平等地參與到生育、養育的實踐中。女性的任何選擇都不該是一場孤單的跋涉,而是一場被廣泛支持的自我成長和實現。

一名女性是否選擇成為媽媽;當她選擇成為媽媽時,能夠成為什么樣的媽媽?——這種想象和權利應當交還給女性自己。

*本文配圖由茉莉智慧母嬰護理中心提供

參考文獻:

[1] Thinking healthy: a manual for psychosocial management of perinatal depression[R], WHO generic field-trial version 1.0, 2015,https://pmnch.who.int/resources/publications/m/item/thinking-healthy-a-manual-for-psychosocial-management-of-perinatal-depression-who-generic-field-trial-version-1.0-2015 

網絡編輯:kuangyx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