滬上監獄走出非遺匠人
在監獄里學了十余年海派玉雕,何友輝強調監獄環境的特殊,“每天都在研究手上這點活兒怎樣做好,做精彩”。
敲打的響聲過大是不是有情緒?線條鑿得不均勻是不是有煩心事?罪犯學藝時受挫,民警都要及時跟進。
顧繡沒能為李軍帶來真金白銀。但在他茫然無措的高墻歲月中,這門手藝讓他相信,自己不是于外面的世界毫無價值的人。
責任編輯:譚暢
顧繡以針代筆,以線為墨,遠看似畫。圖為監獄中的學員在進行顧繡創作。
2020年出獄后,李軍在老家河南新鄉開辟了一處工作室,四五十平米,臨街的位置設有茶桌、杯盞,作為接待客人的茶藝室,中間用書柜和字畫隔斷,里屋則是顧繡的繡架。
李軍身著一襲絳藍色布衣,遮住了左臂的文身,也隱去了動輒喊打喊殺的過往。他在上海青浦監獄服刑期間學了9年國畫、8年顧繡,他形容藝術讓他放下了“屠刀”,也有了全然不同的抱負——傳承顧繡這門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技藝。李軍特意佩戴鳴蟬玉佩,寓意取自唐代虞世南的詩句,“蟬飲清露,居高聲遠”。
近些年,上海監獄里的非遺藝術矯治項目時常引發網友關注。上海市監獄管理局官方賬號置頂的一則短視頻中,一名罪犯在練習瓷刻。他身穿藍色囚衣,雙眼緊貼著瓷盤,手拿鋼鑿、鐵錘,勻速而緩慢地敲打,白瓷盤上一點點展露出花瓣的輪廓,黑瓷盤上顯露的白貓則眼神犀利,栩栩如生。這則短視頻瀏覽量超過1800萬,點贊數近80萬,網友留言“敲的是警鐘,磨的是心智”,持續的敲擊聲“好似梵音”。
“聲聲敲打,琢物雕心?!眳羌彝荼O獄引入大豐瓷刻,青浦監獄發展顧繡、竹刻、皮影,周浦監獄和白茅嶺監獄著力剪紙,南匯監獄則青睞絨繡……非遺藝術走進高墻,意在讓刑期長的罪犯在經年累月練習中,逐步感受非遺魅力,找回迷路的靈魂。
監獄中的學員在進行瓷刻創作。
“我對顧繡屬于一見鐘情”
李軍36歲,在監獄服刑14年。
李軍說自己長在一個并不和諧的家庭。童年時,父母總是吵架,甚至當著他的面動手。家里烏煙瘴氣,他只想逃離。
2007年,李軍因暴力犯罪鋃鐺入獄,那時他21歲。
李軍對近20年的刑期毫無準備,不理解判罰,也抗拒改造。最初入獄的幾年,李軍是監獄里的“小刺頭”,時常跟人發生爭執——休息娛樂的時候,有人開了句玩笑,李軍抄起小板凳就要打架;在服裝裁剪車間,因為領料的時候被說了幾句,他當即拿布料砸過去。
“第一次見面,他對民警的眼神是有些斜視的,很冷淡?!鄙虾J斜O獄管理局的首席矯治師李海榮說,李軍對民警有些防范,不大說話。56歲的李海榮在基層監獄工作一線已有三十余年,教育改造過的罪犯有六千余名。
在李海榮看來,六千多個罪犯的背景和改造需求都不一樣,有人五十多歲入獄,刑期十余年,他的需求是“活著出去”,那就適用體育鍛煉、生命教育,帶著練八段錦、練太極;有人來自農村,小時候沒怎么讀書,那就鼓勵他參加自學考試,一步一臺階地上進;還有的家里有孩子上學,那就鼓勵他“大手牽小手”,一起學習。
青浦監獄從2007年開始探索罪犯個案管理和項目化矯治,也就是因人施策,綜合使用勞動改造、體育文化改造、心理矯治等方法,達到讓罪犯悔過自新的目標。
李海榮理解,李軍十余歲離家,這么多年走南闖北,許多的委屈、失望乃至怨恨都積累在心中,需要慢慢化解。但在此前李軍還報了監獄里的樂隊班、書法班、美術班,看起來,他的學習意愿很強。
李軍遇上顧繡非常偶然。2012年,他在一次監獄藝術展里看到一幅極富墨韻的竹子,當時他已開始在監獄里學習國畫,對這幅作品很是喜歡。民警告知:那是顧繡,不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校對:胡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