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隔兩年,為何再提“穩增長”?
“三穩目標指明了后疫情時代中國經濟發展的關鍵點,2022年經濟發展增速與目標增速間存在差距,因而在2023年,穩增長是首要目標,進而通過穩增長帶動穩就業?!?br />
21世紀初,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教授周黎安發現,地方官員介紹轄區情況時,熱衷于引用當地GDP和相關經濟指標在省內或市內的排名?!爸袊鞘澜绶秶鷥任ㄒ话l布國家、省、市、縣四級GDP統計的國家?!?br />
十四屆全國人大代表、遼寧大學校長余淼杰和同事設計了一套基于微觀數據的出口質量測量方法。根據這套方法,從2001年加入世貿組織至2012年,中國出口產品的質量提升了30%;從2012年至2022年,中國出口產品的質量又提升了25%。
“我們的確擺脫了對單一年份GDP增速的關注,有更多精力聚焦長期增長?!睆埬细嬖V南方周末記者,“外界都是近兩年注意到我們的增速,但如今的產出大多是五年前打下的基礎?!?br />
(本文首發于2023年3月9日《南方周末》)
責任編輯:吳筱羽
2023年2月16日,貴州黔東南,某剌繡產品加工車間內。
2023年3月5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向十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一次會議作政府工作報告,“穩增長、穩就業、穩物價”取代了過去兩年報告中的“六穩”“六?!?,成為中央政府今年要突出做好的工作。
轉變早有端倪。
2022年12月16日,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閉幕,“穩增長”時隔兩年重新出現在大會公報之中。
公報中寫道:“突出做好穩增長、穩就業、穩物價工作,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風險,推動經濟運行整體好轉,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開好局、起好步?!?/p>
疫情中的2020年和2021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均強調“六穩”“六?!惫ぷ?,罕見地沒有提及“穩增長”。
“六穩”“六?!笔沁^去五年中國經濟面對百年變局和新冠疫情的新提法。
“六穩”最早是在2018年7月31日的中央政治局會議上提出的,旨在應對中美貿易摩擦和外部環境的明顯變化,具體指“穩就業、穩金融、穩外貿、穩外資、穩投資和穩預期”。
“六?!眲t首次出現在2020年4月17日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旨在應對新冠疫情對中國經濟造成的沖擊,具體指“保居民就業、?;久裆?、保市場主體、保糧食能源安全、保產業鏈供應鏈穩定、?;鶎舆\轉”。
從“六穩”“六?!钡叫隆叭€”,后疫情時代的中國經濟將如何開局?
“三穩目標指明了后疫情時代中國經濟發展的關鍵點,”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教授盧鋒對南方周末記者表示,“2022年經濟發展增速與目標增速間存在差距,因而在2023年,穩增長是首要目標,進而通過穩增長帶動穩就業?!?/p>
在2022年經濟增長未達預期之后,中央政府將2023年經濟增長目標設定為5%左右,被外界解讀為穩健務實的增速目標,為高質量發展和長期保持中高速增長創造了條件。
2023年全國兩會前夕,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企業研究所副所長張文魁撰文指出:“中國需要將5%以上的經濟增速維持得盡量長一些,最好能從今年開始連續保持五年,即實現‘雙5’增長?!?/p>
從2013年算起,2023年是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第九次提出區間性的增長目標。
南方周末記者梳理發現,過去十年的十份工作報告中,有六年的增速目標為“左右”,兩年為封閉區間,一年為“以上”。此外,受新冠疫情突襲的2020年沒有設定具體目標。
采納“國內生產總值”
“GDP是20世紀人類最偉大的發明?!?0世紀60年代,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薩繆爾森曾有此名言。
1985年,中國第一次核算了“國內生產總值”,當年初步測算的國內生產總值為7780億元。次年的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未來五年國民生產總值的年均增長目標為7%。
在此之前,新中國一直依據“工農業總產值”來反映社會經濟發展水平,這一指標認為只有物質生產部門才能創造價值,未將非物質服務的價值納入計算,也沒有減去生產過程中的成本,難與世界接軌。直至1982年中共十二大報告中,提出的經濟發展目標仍是“工農業總產值翻兩番”。
經濟學界通常將1985年作為劃分改革開放后發展階段的節點,從這一時期起,中國開始通過經濟體制改革推動經濟增長?!坝绕涫峭苿拥诙偷谌a業的增長,將原先的工農業總產值統計改為世界各國通用的GDP統計,按照三次產業分類定期公布?!敝袊嗣翊髮W原校長劉偉曾寫道。
事實上,早在1979年,鄧小平在會見時任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時,就提出了人均國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