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略者還是合作伙伴?韓國外交的日本難題

舊時的仇怨,當下的利益,面對二者的沖突,今天的韓國似乎正在倒向后者。

但在民意的激烈反彈下,這種新的趨勢能持續多久也未可知。

(本文首發于南方人物周刊)

責任編輯:李屾淼

2023年3月7日,韓國首爾,韓國議員和抗議者在國民議會的反政府集會上舉著標語,譴責韓國賠償日本戰時強征勞工受害者的計劃(視覺中國/圖)

2023年3月1日,韓國總統尹錫悅在首爾柳寬順紀念館參加“三一抗日獨立運動”104周年紀念儀式時發表講話,明確表示“日本已從軍國主義侵略者轉變為合作伙伴”。這番話和嚴厲譴責日本侵略行為的傳統論調迥異,在韓國社會引發巨大爭議,被反對黨斥為“屈從外交、從屬外交”。

日本在1910年到1945年間對朝鮮半島實施殖民統治,1919年3月1日,朝鮮半島爆發“三一運動”,這是日據時期最大規模的獨立運動。1949年,韓國政府將3月1日定為國家法定紀念日。每年3月1日,韓國都會舉辦各種類型的紀念活動,在任總統也會發表講話,提及韓日歷史問題。

2013年,時任總統樸槿惠在紀念日講話中講話中就曾斬釘截鐵地表示,“加害者和受害者的這一歷史立場,即使過去千年也不會改變”;文在寅在2018年發表三一節紀念談話時,對日本使用“加害者”、“反人類人權犯罪”等詞語,敦促日本反省。

而尹錫悅在約5分鐘、1300字的演講中,沒有直接提到日本強制征用勞工或慰安婦等歷史遺留問題,也沒有要求日本進行謝罪或反省,顯示韓國現政府對日政策發生了明顯的變化。這一變化的背后,其原因耐人尋味。

韓國總統尹錫悅(新華社/圖)

韓日百年恩怨

朝鮮半島歷史上長期是中國封建王朝的附屬國,中國的政治和文化對半島的影響很大,朝鮮王朝的君主每年向中國朝貢三四次,這就是“事大政策”,也就是向強國稱臣來自保。這種關系雖然不平等,但總體符合朝鮮自身利益。

而朝鮮和日本的關系幾百年前就開始非常緊張,1592-1598年的壬辰倭亂,豐臣秀吉率領倭寇入侵朝鮮半島,燒殺搶掠,日本的此次入侵最終被中朝聯軍擊退。但此事在朝鮮歷史上無疑寫下了傷痛的一頁。至今,日本京都還有一座埋著38000名朝鮮人耳朵和鼻子的耳冢,這些曾是當年豐臣秀吉軍隊的戰利品。

2022年萬圣節發生踩踏事件的首爾梨泰院,也和這段歷史有關:日本人當時侵犯了一些尼姑,懷孕的尼姑在此生養他們的孩子,由于是混血兒,被韓國人稱為“異胎”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校對:趙立宇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