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暴力為什么能殺人?“被幾百幾千根大頭針扎,真的會扎死你”
盡管網絡暴力已經成為全球性的公共健康問題,但目前還罕有專門針對網暴的心理援助服務。
“網絡暴力對于任何一個人來講,都是生活當中一個比較大的、應激性的創傷事件,它一定有隱藏性的危害。當遭遇了這種創傷,人會本能地、反復去體驗這個事件,心理學中叫‘閃回’,關了電腦、遠離了社交網絡,它還是會不自覺地在你腦子里面反復體驗,會有很強的自我懷疑和不安全感,慢慢就會造成一些心理問題的出現?!?/blockquote>責任編輯:李慕琰
臺劇《我們與惡的距離》探討了公眾輿論的誤解和惡意,劇中殺人嫌疑犯的家人和辯護律師均遭到網暴,隱姓埋名。
“粉發女孩”鄭靈華、視頻博主“管管”孫凡寶自殺,一個月內接連兩起悲劇,讓2023年2月顯得不平靜,而悲劇的釀造者都是網絡暴力。
“除非你有意識地隔離這種傷害,否則網絡暴力是很難逃離的?!毙睦碜稍儙熓沸阈鄹嬖V南方周末記者,“比如你在現實中遇到危險,你逃離那個環境就安全了。但是網絡暴力是只要你不放下手機,它就隨時存在,尤其有些人本身沒有辦法隔離,會忍不住想要澄清,想要說明,這樣就會一直暴露在網絡暴力的影響之下?!?/p>
史秀雄同時是一位知名播客主播,有一次,因為對一檔節目“飯圈化”表達不滿,他在網上發帖批評,就遭遇了一場網暴。網暴者抓住他帖子中的語言漏洞,沖到播客評論區、社交網絡上咒罵。
同樣的情況,心理咨詢師田萊也遇到過。她在個人微博上發表了對一部電視劇中女演員的評價,遭到了女演員粉絲的圍攻。一開始,她認為那是正常的溝通,還積極地與對方辯論,甚至把那條評論反反復復修改了很多遍,生怕是自己表述出了問題。慢慢地,她發現留言不對勁了,粉絲從攻擊她點評不到位,轉向謾罵、攻擊她的專業能力,“他們不是想要理性地跟你探討,不太可能產生真正平等的交流”,田萊這才意識到,自己遭遇了網暴。她關掉手機,切斷了網絡,屏蔽負面信息,但即便是這樣,“當晚一直在做噩夢”。
對于短視頻博主王小花和她身邊做短視頻、自媒體的朋友而言,網絡暴力就是家常便飯。曾有一部動畫電影上映后引起爭議,王小花與電影制作人是朋友,了解幕后制作的辛苦,自制了一條短視頻為電影發聲,招來了一次網暴,言語中充斥著惡毒的人身攻擊。
網暴也會隨時降臨到普通人頭上。大學生陳悅在大眾點評上寫了一條用餐差評,就遭遇了言論攻擊,陳悅試圖回擊,結果被兩三個小號輪流私信攻擊。林依是一個愛養寵物的女孩,她從本地一位貓咪救助博主手里領養了一只貓,幾個月后無法繼續養下去,只好聯系博主退養,沒想到重新領養的消息發出后,她遭到了很多人的謾罵和人肉。黃心雅在一個明星工作室的微博賬號下評論明星的衣服不好看,就招致網暴,她收到了大量評論和私信,夾雜著謾罵、嘲諷,目的是讓她刪評。突然看到潮水一樣的指責,黃心雅覺得難以接受,“難道我沒有說話的自由嗎?”
普通網友路雨曾經想要嘗試一下被網暴的感覺,他在一則討論男女關系的視頻下面評論了一句自己的觀點,過了十分鐘,他再次打開軟件,發現評論下已經有幾十條回復,有一半在攻擊他,甚至辱罵他的家人。第二天早上再看,評論已經分成了兩派陣營,互罵了四百多條?!昂茈y想象當一個人遭遇大規模網暴時要如何面對?!甭酚暧X得震驚。
網絡暴力正在成為普遍性的公共健康問題。聯合國兒童基金會曾于2019年針對全球160多個國家、年齡介于13至24歲的100多萬年輕人做過一次問卷調查,調查顯示,超過七成的年輕網民正面臨著網絡暴力、欺凌和騷擾的威脅;美國皮尤研究中心2022年4月的一項研究顯示,約一半的美國青少年經歷過不同程度的網絡暴力;中國社會科學院發布的2019年《社會藍皮書》同樣顯示,每三個中國年輕人中就有一個遭遇過網絡暴力;《中國青年報》2021年面向全國高校大學生的一份問卷調查發現,遭遇過網絡暴力的大學生群體占比更高,超過七成。
然而,現實的困境是,網絡暴力一方面愈演愈烈,另一方面,它作為一種社會現象,只是一種俗稱的概念,并非法律概念,這影響了打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校對:胡曉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