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環境找回“好時光”——紅樹林棲息地的“生態探索”之旅

“樹木隱現,繼而淡出,融入天空、遠景和泥灘,沙鷗猛扎入海,水花、陽光撒落,一片絢爛”,哥倫比亞詩人托馬斯·岡薩雷斯在詩集中,如此描繪海岸潮間帶上的紅樹林美景。

3月11日,在廣東陽江海陵島紅樹林國家濕地公園,伴著碧空與微風,當白鷺在樹冠閑庭信步,趕海農人在林間穿行,另一番美景正在“生成”。

腳踏海沙、揮舞鋤頭,志愿者在一片剛剛整理出來的灘涂上,挖出一個個約30厘米直徑的淺坑,再小心地將紅樹林幼苗栽種其中,仔細固定。

看著剛落地安家的新苗,海陵島紅樹林國家濕地公園管護中心副主任林德倍特別暢快。幾年前,這里還被一種名為互花米草的外侵物種霸占,紅樹林生態受到極大破壞。

但幸運的是,從2021年起,干邑品牌馬爹利與國際環保組織保護國際基金會(Conservation International),開始在園區聯合開展馬爹利紅樹林保護項目。截止至2022年10月,1.88公頃原本被互花米草侵占最為嚴重的濕地得以修復與管護,1.9萬株本土紅樹“收復失地”,為117種濱海生物改善了棲息環境,更是吸引了眾多來自周邊社區和社會的公眾守護者。

2023年,基于項目啟動以來所取得的經驗與成果,項目計劃修復地域由1.88公頃擴大到3.76公頃,種植和撫育的紅樹總量將有望達到3萬株。林德倍躊躇滿志,他相信通過更深入的管理,將鞏固提高生態修復項目的成果,“希望借此項目打造出一個綠色生態可持續項目的亮點和樣板,為中國沿海地區的紅樹林生態保護提供借鑒”。

馬爹利紅樹林生態系統保護項目第二階段正式啟動

脆弱的棲息地

如此“逆襲”,來之不易。

生長在熱帶、亞熱帶海陸交匯地帶的紅樹林,是世界上少數幾個物種最多樣化的生態系統之一,在凈化海水、防風消浪、固碳儲碳、維護生物多樣性等方面均發揮著重要作用,也被稱為“海岸衛士”。

但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數據,全球紅樹林正以年均1%的速度減少。而在中國,自1950年代以來,由于圍墾造田、海岸工程和水產養殖等活動,紅樹林面積已從5萬公頃減少到2.9萬公頃,同時伴有生境退化、生物多樣性降低、外來生物入侵等問題。

近年來,中國采取多種措施加強紅樹林保護。自然資源部、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在2021年發布《紅樹林保護修復專項行動計劃(2020-2025 年)》,提出到2025年營造紅樹林9050公頃,修復現有紅樹林9750公頃。

作為響應,也出于對自然風土與生物多樣性的一貫關注,2021年,馬爹利將紅樹林生態系統保護作為其品牌在中國的首個可持續發展與社會責任實踐項目,聯合保護國際基金會,致力于擴大紅樹林濕地面積并助力恢復其獨特的自然風貌。首期項目,就選址在廣東陽江市海陵島紅樹林國家濕地公園。

馬爹利與項目各方召開紅樹林保護研討會

項目正式啟動后,包括公園、企業、基金會等各利益相關方,建立了一套合作機制,并組建技術專家團隊赴海陵島實地調研。經過調研,各方的目光聚焦在一個“棘手”的對手上——互花米草。

這是一種上世紀70年代末,中國從北美引進用于護堤、固灘的外來草本植物。它根系發達、適應力和繁殖力極強,在沿海灘涂中快速蔓延,威脅甚至取代了本土植物,成為全球海岸帶生態系統臭名昭著的入侵者。2003年初,國家環??偩趾椭袊茖W院將其列入首批入侵我國的16種外來入侵物種名單。

互花米草的入侵,給包括海陵島紅樹林國家濕地公園在內的濱海濕地生態修復,帶來極大挑戰。它生長的環境與紅樹林類似,但適應力更強,往往與紅樹林搶奪生長空間,抑制紅樹幼苗的生長,最終取而代之。同時,它的草葉又密且長,葉片鋒利,這些與紅樹不同的特性,侵占牡蠣、泥蚶、花蛤等灘涂貝類的生存空間,改變了底棲生物群落結構,也進一步減少以此為食的鳥類和部分魚類,威脅到原有的生態平衡。

于是,在海陵島國家濕地公園中連片分布面積最大的一塊互花米草入侵地開展紅樹林修復試驗,便成為頗具“風險”但意義非凡的起點。

重建家園

但重建濕地生態體系,并非易事。最初,公園內這塊近9畝的灘涂,95%以上的區域都已被互花米草占領。

由于互花米草兼具有性繁殖和無性繁殖的特征,極難治理。地上植株通過光合作用,開花結果,通過種子的傳播,快速復制。地下的根莖和須根也能吸收養分,自我克隆,通過無性繁殖,向外擴張。

目前主流的防控方式,包括遮蔭、刈割、火燒、水淹等限制其呼吸或光合作用的物理手段,除草劑滅除等化學方法,利用特定“天敵”實現生物防治,以及用更具競爭力的本地植物取而代之。但總體而言仍缺少經濟、環保、高效的辦法來解決這一國際性難題。

2021年11月底,通過實地調研和多方咨詢,基于待修復地塊的現狀,及盡可能維護濕地公園生態環境的需要,技術專家團隊決定“多管齊下”,制訂出一套紅樹林修復和入侵物種防控綜合技術方案——前期先以對環境干擾較少的物理手段清理互花米草,再在修復后的灘涂上種植鄉土紅樹,形成對互花米草的生物替代。

2個月后,包括10余名當地農戶在內的施工隊,開始刈割雜草并翻根,在平整后的土地上覆蓋上雙層遮蔭網,抑制其光合作用。同時,在地塊周邊,施工隊還挖掘一條約3米寬、0.8米深的潮溝,聯通地塊周邊水系,讓試驗地內互花米草形成“孤島”,并加速其根部腐爛。

經過前期治理,修復地塊內互花米草的生長終于得到有效抑制,并在2022年春天,迎來了第一批紅樹林種植。按照兩種事先規劃的不同方案,4000株提前培育的紅海欖、秋茄、木欖等三種本土紅樹幼苗,被移植到灘涂之上。

“我們選了三種不同類型的紅樹,根據不同的潮位,在空間上進行分布,形成不同的種植帶”,項目技術專家、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熱帶林業研究所教授辛琨解釋,設計不同的防控種植方案,是希望通過平行對比試驗,識別更適應當地環境的修復方法,為將來的紅樹林修復工作提供借鑒。

種下種苗也并非一勞永逸。

“一年生,二年死,三年死光光”,這句紅樹林行業內廣為流傳的順口溜,側面印證了造林不易。一棵小苗長成紅樹大約需要五年,其間要面臨海漂垃圾、滸苔纏繞、藤壺吸附、臺風摧殘、病蟲害、人為傷害等種種威脅,還不得不提防互花米草卷土重來。

持續管護和監測幼林的工作,顯得格外重要。自樹苗種下后,項目保持對修復區域的密切監測——發生滸苔纏繞了,小心翼翼地將其清除;臺風過境后,將部分死亡的幼苗及時補種;互花米草零星重現,則立即進行拔除。

細心呵護近兩年后,根據生態監測數據,這一原本幾乎被互花米草全部占據的地域,互花米草覆蓋面積已趨近于零,而紅樹植物的覆蓋率,則從零升至6.5%。同時,通過擴寬和延長潮溝,項目為底棲動物和鳥類營造了更為適宜的生態環境。根據公園工作人員的觀察,潮溝中彈涂魚、蟹類、魚類的數量增加,來此覓食的鳥類也多了起來。     

結合項目生態監測和濕地公園近年鳥類調查結果,經評估,項目的實施改善了至少117種濱海生物的棲息環境,包括73種鳥類、35種大型底棲動物和9種紅樹植物。同時,通過定期生態監測形成項目生態監測報告,為生態修復效果評估積累了基礎數據,也為改進保護地管理提出了科學建議。

“護林者聯盟”

這些重建故事,后來也化作濕地公園的景致。在公園觀景長廊盡頭,項目修復地前,一塊以手繪形式生動展現互花米草對紅樹林的入侵危害、項目生態修復過程和前后對比的解說牌立了起來。

而這也是紅樹林保育修復項目的另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各種形式,邀請公眾走近濕地,介紹項目正在開展的生態重建,并將保護紅樹林的理念傳播出去,讓更多人意識到紅樹林的寶貴及其面臨的危機,形成最為廣泛的“護林者聯盟”。

“當地居民與紅樹林濕地和灘涂的關系十分密切,紅樹林濕地的保護修復,非常需要當地社區的理解、支持和參與”,項目工作人員解釋,保育修復絕不意味著與人隔絕,紅樹林濕地雖然被劃入公園范圍加以保護,但世代與紅樹林生態比鄰而居、依靠灘涂討生活的當地農戶合理利用灘涂資源的權益也應受到尊重。問題關鍵在于,尋找到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社區可持續發展模式。

馬爹利邀請多方參與紅樹林生態探索之旅

于是,項目與廣州市海珠區青城環境文化發展中心等機構合作,引導和協助其進入濕地公園周邊社區。一方面舉辦紅樹林相關的科普講座、自然教育、親子活動,力求提升當地居民的保護意識,在生產生活中采取紅樹林友好的行為方式。另一方面,項目組也針對紅樹林濕地生物資源利用情況開展社區調研和項目設計,探索開發周邊社區參與生態旅游等可持續發展模式的可能性。

同時,在本土社區之外,項目還開展了一系列具有創意性的線上傳播,以爭取更廣泛的社會公眾了解與支持。

2022年7月26日,聯合國保護紅樹林生態系統國際日,項目聯合濕地公園管護中心、青城環境文化發展中心、中山大學等開展了線上直播,邀請了來自中山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副教授彭逸生在線科普紅樹林知識,還邀請公園講解員袁麗珊帶領公眾“云游”濕地公園。

而馬爹利也利用自己觸達廣大消費者的品牌優勢,創新推出了多種公眾互動創意。例如,2021年的“雙十一”期間,聯手芭芭農場開啟了紅樹林虛擬種植限時活動,并從紅樹林的生長軌跡中汲取創意靈感,設計以紅樹科植物的成熟胚軸為造型的創意環保酒袋,吸引了超過700萬消費者參與。

今年3月,“馬爹利藍氧騎士”微信小程序正式上線,以虛擬種植的現實增強技術(AR),讓用戶可沉浸式地參與到紅樹林的“守護”中,并鼓勵大家以每日簽到、收集步數等方式積攢水滴,成為“藍氧騎士”。

“馬爹利藍氧騎士”微信小程序于今年3月上線

據馬爹利介紹,項目還將與元邦合作,于今年4月打造全球首個元宇宙“紅樹林數字濕地保護園”,以虛擬現實交互平臺筑起夢幻“烏托邦”,用前沿科技手段再添一塊紅樹林“保護地”,借此吸引公眾尤其是新世代人群共賞紅樹林濕地生態之美。

馬爹利品牌總監王想表示,“通過這些互動體驗,希望提升全社會對紅樹林濕地生態的關注,鼓勵更多人踐行低碳、可持續的生活方式,號召更多人關心環境保護、了解紅樹林?!?/p>

馬爹利將攜手元邦打造“紅樹林數字濕地保護園”

與自然共生

濕地、生物多樣性保護和應對氣候變化已日益成為國際共識。中國也在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新路徑下,出臺了更多生態保護政策。

2022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濕地保護法》正式實施,要求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組織編制紅樹林濕地保護專項規劃,采取有效措施保護紅樹林濕地。同年,《全國濕地保護規劃(2022—2030年)》也正式出臺,要求嚴格保護現有紅樹林,推進紅樹林自然保護地建設,科學營造和修復紅樹林。而針對互花米草給濱海濕地生態帶來的嚴峻挑戰,中國也于今年2月啟動了互花米草防治專項行動。

廣東陽江海陵島紅樹林國家濕地公園的生態修復試驗,為中國乃至全球的紅樹林濕地保護,提供了寶貴的實踐經驗?!霸诘谝浑A段的項目實踐中,我們與馬爹利及各方緊密合作,取得了顯著成果,”保護國際基金會北京代表處首席代表劉曉??偨Y,“該項目將為廣東省乃至華南地區紅樹林濕地生態系統的科學保護和修復工作發揮示范性作用。未來,我們將持續探索研究科學的紅樹保護修復方法,聚焦恢復生物多樣性,更好保護紅樹林濕地生態系統?!?/p>

而對于馬爹利,這一濕地保育修復項目,正是其品牌核心價值的體現——生態保護一直是馬爹利的核心價值,土壤、森林和生物多樣性均是其關注焦點。馬爹利借助自己的品牌影響力,助力紅樹林保育議題為更多公眾所知,號召更多人關注環境保護與生物多樣性議題,則是其商業向善與踐行企業社會責任的彰顯。

作為保樂力加集團旗下的標志性品牌,馬爹利“繼承”了保樂力加“創享歡聚”(Créateurs de Convivialité)的企業社會價值理念,“旗下每一款產品的獨特魅力都與其生長的土地密不可分,所以氣候行動和保護陸地生物,都是我們工作的重中之重?!?/p>

保樂力加中國董事總經理郭斌臣(Jerome COTTIN-BIZONNE)表示:“馬爹利的佳釀需要在橡木桶中歷經多年的陳年,恰如紅樹需要一定時間才能生長成林。馬爹利品牌秉持前瞻性的視野,將繼續加強與各方的深度合作,助力紅樹林濕地生態系統的保護和生物多樣性改善,滋養風土,惠及社區?!?/p>

馬爹利與藝術家袁隆攜手打造藝術裝置

最終目標在于,“為環境找回好時光,讓地球變成好地方”。就像馬爹利那只輕盈的金色雨燕標志寓意的故事那樣——相傳在法國,一只燕子曾被法國干邑地區的優美景色吸引,此后每年重回此地,生生不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