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輪國務院機構改革,這三個部門為何“回娘家”?
一位學者分析,當時的主要考量是,涉老工作的核心要素是健康,國家衛健委在醫療支持領域可以發揮更大的作用,但經過實踐發現,除醫療支持外,涉老工作的一大重點是要強化跨部門協調。
(本文首發于2023年3月16日《南方周末》)
責任編輯:吳筱羽
2022年10月10日,北京,一位老人在月壇公園內曬太陽。
2023年3月7日,國務院就機構改革方案提請全國人大審議。3月10日,十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表決通過了關于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的決定。
方案中提出,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推動實現全體老年人享有基本養老服務,將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的組織擬訂并協調落實應對人口老齡化政策措施、承擔全國老齡工作委員會的具體工作等職責劃入民政部。全國老齡工作委員會辦公室改設在民政部,強化其綜合協調、督促指導、組織推進老齡事業發展職責。中國老齡協會改由民政部代管。
根據方案,國務院還重新組建科學技術部,組建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國家數據局,完善知識產權管理體制,可見本次機構改革重點是科學技術、金融監管、數據管理、鄉村振興、知識產權、老齡工作等領域。
根據南方周末記者梳理,這是改革開放以來第9次國務院機構改革,此前8次分別在1982年、1988年、1993年、1998年、2003年、2008年、2013年、2018年。
公開信息顯示,本次機構改革中,就隸屬關系而言,老齡委、國家知識產權局、國家外國專家局都回到了第8次機構改革前所隸屬的“娘家”。
老齡委重回民政部
中國有組織、有領導的全國性老齡工作可以追溯到四十多年前。1982年,經國務院批準,成立老齡問題世界大會中國委員會。同年,該委員會更名為中國老齡問題全國委員會。
彼時,中國正處于人口高速增長階段,就在當年,計劃生育被確定為基本國策。
根據《中國統計年鑒》,1982年全國(除港澳臺)常住人口總數剛過10億,其中,65歲以上人口總數為4991萬人,且出生率和自然增長率分別高達22.28‰、15.68‰。
但在世界范圍內,人口老齡化已開始成為一種現象。1982年,聯合國在奧地利首都維也納召開老年人問題世界大會,旨在發起一項國際行動綱領,確保老年人獲得經濟和社會保障,并有機會為國家發展作出貢獻。
中國是參會國之一,相關組織的成立應運而生,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