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賣小哥“被個體戶化”可怕嗎?平臺與騎手之間不是零和游戲丨快評
平臺經濟的開放性決定了,騎手可以從多家平臺同時接單。如果要求平臺把騎手一律納為員工,將極大改變平臺的形態。顯然,平臺對員工與個體戶合作者的標準是完全不一樣的,前者的要求會高很多。那些在多平臺接單的行為就不會被容許,有些時間上不允許只能兼職做騎手的也成不了正式員工。
(本文首發于2023年3月16日《南方周末》)
責任編輯:陳愷辰
近日,外賣騎手“被個體戶化”現象因一個案子受到關注,涉及到用人單位是否以“勞動者注冊個體戶”規避用工責任問題。
該案原告在注冊成為外賣騎手時,依照軟件提示錄入了“我要成為個體工商戶”的語音。其后在配送過程中發生交通事故,提起勞動關系仲裁卻未能成功。
法院經審理認為,某平臺管理公司既向原告發放薪資,也制定了獎懲機制,還以算法分配了工作時間,應當認定該公司對原告進行日常用工管理。公司引導騎手注冊成為個體工商戶,不能認定為原告的真實意愿,法院判決雙方存在勞動關系,外賣騎手并非“個體戶”。
由于中國不是判例法,這一判決對平臺經濟的用工形態會有什么影響,仍有待觀察。對交通事故,平臺理應通過保險來覆蓋,與用工形態是可以脫鉤的。騎手真實意愿很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