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安華:美國中小銀行倒閉帶來哪些警示?丨首席訪談①

硅谷銀行事件,并非孤例。即便沒有偶然因素,即便硅谷銀行管理層沒有失誤,即便高盛的融資服務沒有“失手”,倒掛的收益率曲線仍然會給銀行業帶來持續的沖擊和難以承受的利率風險。從目前美聯儲的應對策略看,就是通過相應的制度安排,讓受影響的銀行把已經出現浮虧的國債抵押給美聯儲換取流動性支持,以避免銀行被迫在公開市場拋售所造成的可怕后果。

當前對美國的中小銀行來說最重要的是能夠活下來,活下來情況就會有所改變,畢竟收益率曲線倒掛不可能無限延續下去,而流動性危機本身就是一個活下來的問題。

對于粵港澳大灣區,丁安華表示,前海和橫琴的“金融30條”支持政策意義重大,其中一些金融改革條款如能落地,將對中國的金融監管體制和金融開放格局帶來重要的變革。

責任編輯:謝艷霞

丁安華,自2017年至今,擔任招商銀行首席經濟學家兼招銀國際首席經濟學家。1992年,丁安華外派赴香港招商局工作,歷任招商局集團戰略研究部總經理,招商證券副總裁兼首席經濟學家等職。

丁安華擁有多年大學、央企和金融機構工作經驗。亞洲金融風暴之后,他加入香港中資機構,參與謀劃該集團的戰略重組;曾輔助APEC工商咨詢理事會中方代表參與亞太經合組織工作,負責“能力建設小組”年度報告的起草。他還曾領導國內最佳的賣方研究和銷售團隊,機構投研傭金分盤業務收入曾排名全國第一。

在日前舉辦的“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論壇暨第二屆大灣區(黃埔)經濟峰會”上,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員就美國中小金融機構倒閉風波和大灣區金融改革開放等話題對他進行了訪談。

美國銀行業已浮虧6200億美元

南方周末:硅谷銀行倒閉事件,我們認為,美聯儲激進加息是導火索,核心原因是硅谷銀行資產負債錯配和管理層操作失誤。你的觀點是什么?

丁安華:是的,重要的是如何應對這類中小銀行的擠兌危機。美國相關法律規定,美聯儲具有雙重目標:充分就業和物價穩定。在過去半個世紀的實際運作當中,當兩個目標出現矛盾時,控制通脹是優先的政策目標。

因此,在2023年1月份美國CPI數據公布后,美聯儲態度變得非常鷹派,美國國債收益率曲線倒掛現象越演越烈,兩年期國債收益率竟然高于十年期超過100個基點。這對以“借短貸長”或“借短投長”為基本商業模式、盈利模式的金融機構來說都是一種顛覆。

在這種情況下,美國自大蕭條以來,第一次出現了M2存量(貨幣供應量)負增長。按市場價值估算,美國銀行業在國債和MBS上的浮虧大約6200億美元。雖然這個數字在記賬上是按照持有到期而非按市值體現,但誰都知道是浮虧。如果流動性出問題,銀行不得不因賣出債券而兌現浮虧。

硅谷銀行等3家銀行倒閉正是在這里出了問題。流動性緊張時,它拿出一小部分債券在二級市場變現,兌現了18億美元的虧損。隨后宣布資本融資計劃,但高盛在沒有安排好投資者的情況下,倉促公布了它的融資計劃,市場馬上就崩了。

但是,即便沒有上述偶然因素,即便硅谷銀行管理層沒有失誤,即便高盛沒有“失手”,倒掛的收益率曲線仍然會對銀行業帶來持續的沖擊和難以承受的利率風險。從目前美聯儲的應對策略看,就是通過相應的制度安排,讓受影響的銀行把手上的債券抵押給美聯儲以換取流動性支持,以避免公開市場拋售造成的可怕后果。

短期活下來最重要

南方周末:浮虧雖不體現在會計報表上,但客觀存在。如何解決?

丁安華:如果是持有到期,就不會出現在賬上。因為美國國債持有到期是沒有風險的,但如果流動性出現問題而被迫提前出售,就會兌現損失。我們判斷,與2022年的持續快速加息相比,2023年美聯儲的加息斜率將走緩,美國可能難以逃避一場經濟衰退,這樣的話利率將會掉頭向下,雖然何時回落仍有不確定性。所以我說,當前對美國的銀行業來說最重要的是能夠活下來,活下來情況就會有所改變,畢竟流動性問題本質就是一個短期能否活下來的問題。

南方周末:危機還會繼續傳染嗎?

丁安華:還會有一些小銀行出問題。2008年以后,美國對大型銀行出臺了針對流動性管理的附加監管措施,將這些大型銀行納入系統重要性銀行。但是這次的風險出現在中小銀行,此次危機反映出這些中小銀行的資產負債管理水平不高、抗風險能力不強。而且,中小銀行的風險也具有極強的傳染性。

中小銀行要形成資本內生機制

南方周末:這次危機事件帶來哪些啟示?

丁安華:一是收益率曲線倒掛是對銀行商業模式的顛覆。利率倒掛幅度越大、時間越長,對經濟和銀行體系的沖擊破壞越大。

二是2008年以后執行的宏觀審慎監管僅針對大型銀行,卻忽視了中小銀行也會造成系統性風險。

三是美國存款保障的制度安排存在缺陷,無法給企業儲戶提供足夠的安全堤墊,從而出現企業擠兌。

四是道德風險問題沒有很好的應對之策,救助銀行仍然極具爭議。

南方周末:我們應該有哪些反思?

丁安華:對我國的中小銀行而言,可能是一個警醒。我們現在也對大型銀行實施宏觀審慎監管。事實上,我國眾多的中小銀行,還需要形成資本內生機制。。

2021年,國家發行了2100億的專項債來補充中小城商行、農商行、信用社的資本金。這2100億補充進去,推升了中小銀行風險資產和貸款投放。只是他們資產質量普遍有待提升。

不過我們與美國完全不一樣。我們的風險處置工具更加豐富,方式也更加多元。

大灣區5-8實現2035年目標

南方周末:回到目前比較熱的話題——粵港澳大灣區融合發展。三地融合發展需要突破性的政策支撐。三地融合發展,還有哪些軟件建設需要改善?

丁安華:近年來,粵港澳之間越來越開放,制度方面提供了很多便利,特別是在資本市場和金融工具等方面。但同時應看到,金融監管和資本管制上面仍然有很多限制。從銀行的角度,我們很多客戶每天都有跨境支付和跨境投資的需求,在滿足資本流動、資本管控和反洗錢合規等要求的前提下,如何簡化相關程序,其實是一個蠻大的挑戰。

南方周末:香港是國際金融中心,但是深圳無論金融還是科技發展速度都相當快。他們未來如何競合?

丁安華:我提醒大家注意一點。在國家各類文件談到中國區域性重大發展戰略的時候,粵港澳大灣區是排除在外的,它沒有跟長三角、京津冀或者成渝經濟圈放在一起談,而是在港澳章節表述的。也就是說,粵港澳大灣區的特點還是在于港澳這樣的存在,它是我們港澳政策的一部分。

香港和澳門的特殊性是不能抹去的。香港保持開放自由港的地位,恰恰是它的特殊性和優勢所在。大灣區內地部分之間的聯系,特別是深圳的輻射作用仍然不足。在廣東省,深圳是一個非常特別的存在,深圳的經濟發展很快,體量上甚至超越廣州;但是,在廣東省內,深圳的輻射作用,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從歷史上看,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是市場推動的,它是一個自下而上的機制。如何把頂層設計的政府行為和自下而上的市場力量真正融合在一起,挑戰巨大。

我以為,高質量的發展,就是要把政府的頂層設計和自下而上的市場活力結合起來。不可否認的是,這里還存在無形的鴻溝,不管是香港還是內地的城市,都需要更多的努力來跨越這一鴻溝。

南方周末:你預判2035年大灣區會有什么樣的發展?

丁安華:2035年是中國中長期發展的關鍵節點。從全國看,我們要達到中等發達國家的收入水平。從大灣區內地部分看,我相信再過三五年應該可以提前實現。事實上中央也有這個要求,比如對深圳已經要求率先建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從這個角度來講,大灣區的主要城市,有條件提前實現這個目標。

網絡編輯:明非 校對:星歌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