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寨與逆向工程行之不遠,原研創新之路才會越走越寬
日本的高端數控機床,在出口時有時會強加“霸王條款”:裝機地點、用途、完整性都必須限定,如果使用方擅自挪動、拆解、變更基礎應用,該設備就會被遠程鎖死、直接變為廢鐵。這些措施就是為了防止拆解、測繪、反向研發。
(本文首發于2023年3月23日《南方周末》)
責任編輯:陳斌
逆向工程是一種產品設計技術再現過程,即對一項目標產品進行逆向分析及研究,從而演繹并得出該產品的處理流程、組織結構、功能特性及技術規格等設計要素,以制作出功能相近,但又不完全一樣的產品。
通俗的網絡經濟學段子,常喜歡講故事:二戰后,淪為一片廢墟的日本無力搞自主研發,就從美國進口先進設備,譬如民用汽車發動機。然后通過精密測量技術搞“逆向工程”(俗稱“山寨”)。
這確是真的,不僅日本,1950-60年代的歐、亞地區,在一片戰爭廢墟之上百廢待興,歐洲國家,日、韓都普遍搞“逆向工程”,甚至連美國都“山寨”了瑞典的博福斯高炮,拖了十幾年才付專利費。其中韓國還很高調:1960-70年代時任韓國總統樸正熙,拒絕使用外國鋼筆、領帶,而鼓勵韓企“逆向”之。當時韓企“山寨”貨性能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