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濟之譯《卡拉馬佐夫兄弟》手稿及其他
一些具有學術價值的史料,由于各種原因,大都無法像魯迅手跡那樣出版發行,保存在各種館所,名為“文物”,頗難利用。公開拍賣,也是一種“面世”,更是一種“保護”,既可作為收藏欣賞,也有利于研究利用。
(本文首發于2023年3月23日《南方周末》)
責任編輯:劉小磊
俄語翻譯家耿濟之(1899-1947)。
2012年8月的一天,俄蘇文學翻譯界先輩耿濟之的外孫徐偉志先生來到我的辦公室,交給我一部他整理的書稿《翻譯家耿濟之》,我粗略地看了一遍目錄,除了收入鄭振鐸、葉圣陶、趙景深、戈寶權、趙家璧、王統照、羅果夫等出版界、文化界名人撰寫的紀念耿濟之先生的文章,還附有一份翔實的《耿濟之著譯年表》和大量的珍貴照片。我知道整理出這樣一部書稿,即便是親屬,也還是要花費極大的工夫和氣力。
徐偉志先生和我是同齡人,談話很快進入了正題,他問了我這樣一個問題:當年我編輯《卡拉馬佐夫兄弟》(耿濟之譯,秦水、吳鈞燮校,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時,看的是耿濟之先生的手跡原稿嗎?我做了肯定的回答。
記得1980春節過后上班,老編輯吳鈞燮先生抱來兩大摞稿子,交給我說,這是他花費了九個月時間校訂的《卡拉馬佐夫兄弟》,一摞是他校訂過的耿濟之先生的原稿,另一摞是發稿用的重抄稿,要我對照原稿,檢查重抄稿有無遺漏或抄錯的地方,補缺改正。如發現問題,可以隨時找他商量。時任蘇東組組長的馮南江先生還特意拿來俄文版《卡拉馬佐夫兄弟》,囑咐我要逐字逐句地對照原文,把這次發稿當作一次向前輩學習的機會。
記得原稿很破舊,好像每一頁展開都會發出破碎的聲響,上面留有不同的筆跡。老吳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