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方舟沙龍丨互聯網公益該以何種視角,看待《慈善法》修訂的到來?

2023年3月21日,首期南方周末公益方舟沙龍在京舉行,會議邀請專家學者、行業機構、企業等多方參與,以“《慈善法》修訂對‘互聯網+公益’發展的新要求”為題展開討論。

發自:北京

隨著公益創新層出不窮,公益與互聯網的深入結合帶來公益創新新動力,互聯網公益正在深刻地重塑社會連接、打破傳統公益邏輯。隨之而來的是蓬勃生命力與相對滯后之法律規制的脫節、互聯網平臺精細化管理與慈善組織粗放管理的沖突。

2022年1227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慈善法(修訂草案)》(以下簡稱“慈善法修訂草案”)提請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三十八次會議初次審議,這是慈善法自2016年頒布施行以來的首次修訂。在如今這一重要節點,互聯網公益的發展道路也迎來新的要求及挑戰。

為此,南方周末以“《慈善法》修訂對‘互聯網+公益’發展的新要求”為題,邀請專家學者、行業機構、企業等多方參與,首次舉辦“公益方舟沙龍”。

從公益到法律

在這場閉門的討論里,觀點對立所帶來的思考,正在不斷延續。

互聯網公募平臺的角色到底是什么,是“中介”、還是應有區分地看待?公益行業的“野蠻生長”時代是否真的過去了?慈善組織是否有必要建立自己的數據庫?對待正在修訂的《慈善法》應該保持怎樣的態度……很多問題與觀點在會場一石激起千層浪。

受邀與會專家研究方向多元,包括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社會學研究所社會政策研究室研究員楊團,清華大學21世紀發展研究院院長、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鄧國勝,北京大學法學院副教授、北京大學法學院非營利組織法研究中心主任金錦萍,北京師范大學法學院副教授、公益慈善與非營利法治研究專家馬劍銀。中國基金會發展論壇、基金會中心網秘書長呂全斌作為圓桌討論環節主持人出席并分享。

此外,本次沙龍還邀請了來自中國鄉村發展基金會、中國婦女發展基金會、中國社會福利基金會、抖音集團、北京微愛公益基金會等十余家行業機構和企業代表參與討論。各方就《慈善法》修訂對“ 互聯網+公益”發展的實際影響進行分享、互動,探討與展望未來《慈善法》的修訂對中國互聯網公益行業的挑戰、規制與發展之路。

“中國互聯網公益的發展讓各類組織、個人均可成為公益發起者,公益參與者不再被動,而是具有強烈的主動性和主體性”,楊團從社會權利視角出發,認為《慈善法》的立法與修訂“為慈善底線負責”,開啟民間與政府共同為社會筑底的時代。慈善法作為社會法,規范的是將自然人和自組織私利公共化,以及國家購買服務將公權私法化的行為,因此國家為慈善組織賦權,將私權公權化。最后,楊團總結道,就這個意義而言,慈善法在完成“社會權利從國家權力中解放出來”和“屬于國家權力的公共事務轉為社會權利”兩個方向的任務中具有里程碑的作用。

鄧國勝則以數字列舉:自2006年《慈善法》實施后,我國認定的慈善組織數量增速呈下降趨勢。從2017年到2021年,中國通過互聯網募集的善款在5年間從25億元增長到近100億元,增長了近4倍,但互聯網募集的善款占2021年全國社會捐贈資金總量的比例不到6.9%?!坝辛孔?,但還沒有質變?!?/p>

在他看來,發生這一問題的原因在于,公益慈善組織與政府、企業相比,存在數字鴻溝。廣大公益慈善組織的數字化程度很低,也缺乏數字化人才。公益慈善組織無論是通過互聯網募捐,還是通過數字技術提高內部項目管理、公信力管理或風險控制的能力都較為偏低。此外,“我國互聯網公益尚未破圈,互聯網捐款仍然以圈內為主,公眾參與互聯網公益的程度仍然嚴重偏低?!编噰鴦購娬{,有關互聯網公益的法律法規不完善,也制約了互聯網公益的健康有序發展。

從法律到公益

金錦萍的視角則從黨的二十大之后的公益發展出發,提出了四組關鍵詞:中國式現代化、高質量發展、共同富裕與第三次分配、規范財富積累機制。

“中國公益的發展不強調發展速度了,而是強調質量,也就是說我們可能落腳點要在于中國公益行業如何走向高質量發展,金錦萍舉例說道,比如說募捐的規模、善款與使用績效之間的關系、社會問題解決的有效性等。

共同富裕與第三次分配的問題,事實上是試圖解決公平與效率的固有矛盾,金錦萍表示這個矛盾太難解決,她想把下一步的研究重點放在搭建與三次分配協調配套的基礎性制度構建上。

對未來公益行業前景的預判,金錦萍這樣認為,首先未來黨和政府對公益事業的介入將更為深入和全面,另外公益慈善作為社會保障的補充地位將更被期待。她表示,公益慈善與社會保障之間的關系需要在學理上進一步理清,但更為清晰的是公益慈善的社會需求將持續增大。要注意公益倫理可能會出現很大沖突。然后她就互聯網公益的規制之道進行了論述,包括慈善募捐信息發布平臺、慈善募捐服務平臺、個人求助平臺、大病互助平臺和志愿服務平臺等?;ヂ摼W公益平臺的準入退出機制、權利義務責任、募集資金的安全性確保、求助人和受益人的個人信息權和人身權利的保障等都要求學界、業界和立法者做出及時回應。

馬劍銀的討論則關切于《慈善法》修訂本身,對其中關于互聯網公募平臺和個人大病救助立法兩個議題展開了探討,并對后者表達了期待。在他看來,不應過度追求《慈善法》修改能為互聯網慈善帶來什么,而是更應關注互聯網慈善的創新機制如何去帶動相關法律制度的改變?!皼]有社會事實的法律規則是無本之木”,馬劍銀認為,應該研究打通基礎理論和最新社會事實之間的關系。

“作為法律主體的互聯網平臺應進行第二次中介化后的主體建構”,馬劍銀希望各個平臺應發揮自身的創新能力,讓“元規制理念”代替平臺的“自我規制+政府規制”。對網絡募捐服務平臺的發展前景,馬劍銀表示,“政府可以監督平臺,主要監督平臺制定規則的合法性,但不宜介入過多,給平臺以適當的‘自由裁量權’以確立其自身市場組織者和管理者的地位?!?/p>

相關專家完整發言將以獨立篇幅的形式,持續更新在南方周末公益欄目(點擊進入)“公益方舟”微信公眾號上,敬請關注。

網絡編輯:鳴星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