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文弼的學術轉向與時代風潮

如果我們了解1930年代前后,尤其是1931年“九一八”事變之后,突然增多的種種邊疆考古和邊疆人類學調查,就可以知道這看上去是學術領域的轉變,背后其實有相當強烈的民族情感和國家意識。

責任編輯:劉小磊

黃文弼在內蒙古考察途中(1928)。(新疆師范大學黃文弼中心供圖/圖)

黃文弼的轉向

我的興趣是學術史和思想史,對西北考古是外行,寫這篇文章來討論黃文弼,實在有些偶然。這里我想講的,不是黃文弼(1893-1966)的西北考古,而是我們怎樣在東西學術競爭和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思想大潮流中,重新去理解黃文弼及那個時代中國人的西北考古事業。

坦率地說,我之所以關注黃文弼,是因為山西芮城永樂宮壁畫。前些年我給學生上一門課,可以叫做“偽裝成藝術史的文化史”,其中一講涉及著名的永樂宮道教壁畫,一查資料,發現最早對山西南部的永樂宮和興化寺作歷史調查的,原來除了李濟先生之外,就是黃文弼,他有兩篇涉及永樂宮的論文,發表在1926年的《北大研究所國學門月刊》,算是最早研究永樂宮壁畫的文獻。那時候,他告別了大學時代從事的宋明理學研究,轉向藝術史,因為在當時,隨著各種遺跡考察熱,藝術史正是大有前途的領域。

可是,他又很快告別藝術史,轉向了西北的考古學。那么,為什么他會毅然決然地去那個“一川碎石大如斗,隨風滿地石亂走”的西北,最終成了西北考古的先驅?

1930年1月,西北科學考察團部分成員在迪化氣象站合影。左起:白萬玉、龔元忠、李憲之、袁復禮、黃文弼、劉衍淮。 (資料圖/圖)

西洋和東洋的刺激

熟悉學術史的人都知道,西北史地逐漸被中國學界重視,是清代中后期。王國維所謂“道咸以降之學新”的“新”,就指這個領域,他說,當時的學人風氣是“言經者及今文”,“考史者兼遼金元”,“治地理者逮四裔”。陳寅恪也曾回憶說,他小的時候,老輩學者聚在一起,不是談今文經學就是談西北史地,這是當時的潮流。不過,那時候盡管也偶有去過西北的(如祁韻士、徐松),但大多數學者還是紙上談兵,在地圖與文字間臥游,從文獻里談回疆和蒙古,還不算是現代的實地考古和調查。

但是到了1927年,黃文弼一行和斯文·赫定一起去西北,通過實地考察和考古發掘來研究西域,這是中國學術史上的一大變化。那么,這個根本性的變化是怎么來的?從學術史角度,首先就要說到歐洲東方學和日本東洋學的刺激。我在《亞洲史的學術史》講義中說到,從19世紀下半葉以來,歐洲東方學關于亞洲研究有五大變化:

第一,是超越漢族中國的范圍,拓展出西域與南海之學,也叫四裔之學,涉及蒙古、中亞與新疆、西藏、滿洲、琉球與臺灣、東南亞。第二,是歷史與語言的結合,由于范圍超越了漢族區域,因此必然發掘和研究四裔使用的語言文字。第三,用力于中國與周邊之交往,因而特別注重古史中的四夷史料。第四,傳教士的傳統影響,使他們深入實際的宗教與社會領域。第五,不僅僅圍繞精英經典文獻,也重視邊緣資料的調查與發現。

這里面除了第四項之外,西北也就是西域之學,多種語言,中外交往,邊緣資料,都和西北歷史地理文化有關。特別是,俄國人普爾熱瓦爾斯基、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校對:星歌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