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談中西方紙的源流:中國漿紙對世界文明起了多大作用?
中國的漿紙在5世紀開始傳到西域和中亞,怛羅斯之戰后,阿拉伯帝國俘虜了大量會造紙的工匠,加速了造紙業的發展,到10世紀,伊斯蘭世界基本普及了漿紙。9世紀,漿紙進入伊斯蘭王朝控制下的西班牙,到14世紀,漿紙在歐洲全面取代了羊皮紙。對于阿拉伯的百年翻譯運動和歐洲的文藝復興,中國漿紙確有顯著的促進作用。
責任編輯:陳斌
大家都知道,(漿紙)造紙術是中國“四大發明”中最早出現的,不過中國并不是最早制造紙張的國家。紙張是文字書寫的載具之一,總是先有文字,后有包括紙張內的載具。這是基本的發生邏輯。
莎草紙與羊皮紙
世界上最早的文字是兩河流域的象形文字(公元前3500年左右),后來變為楔形文字,文字的載具是泥板,書吏在兩河流域特有的粘土捏成的泥板上寫字,寫完以后烤干,泥板就變得非常堅固,成為契約和憑證。
隨之出現的,就是最早的紙張——古埃及的莎草紙了。莎草紙承載的是古埃及的象形文字和象形文字簡化而來的圣書體文字。目前存世的最早的莎草紙是英國埃及學家沃爾特?埃默里在古埃及第一王朝重臣赫馬卡的陵墓中發現的,出現于公元前3000年左右,距今已有5000年之久,比中國漿紙造紙術的出現早了3000年左右。
莎草紙是用紙莎草莖制作的紙張。古埃及人把紙莎草的表皮剝去后,將草的內芯縱向切成多條薄薄的長條,然后將這些長條橫向拼成一張紙的模樣,再在背部縱向拼接一層,以增加紙張的厚度和強度。之后,他們會用重物壓干層層疊起的草芯里的水分,再放在太陽下曬干,用貝殼磨平表面上凹凸不平的地方,層疊的草芯就變成了一張可以書寫的莎草紙。將多張莎草紙用面糊粘起來,還可以得到紙莎草卷軸。
莎草紙出現后,首先在埃及風行。以往只有法老和顯貴的墓穴里有的關于死后世界的咒文和壁畫,現在平民可以繪制在廉價的莎草紙上,帶進墳墓,作為死后旅途的指南。此后,莎草紙逐漸風靡環地中海世界,取代了各地的蠟板、泥板等書寫媒介。到古埃及第十九王朝(公元前1400年),莎草紙的產量達到每年數千卷,到羅馬征服埃及前后(公元前48年),則達到數百萬卷。
古典時代知名的亞歷山大圖書館的藏書49萬卷、塞拉比尤姆圖書館的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校對:胡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