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場定義城市:空港、產業與生活社區如何交融
從過去二三十年全球城市創新實踐看,機場不再只是空中運輸通道的停駐之地,而是承載著城市更多想象力。
對于“航空大都市”這一人類暢想,廣州在20年前發現了消費;鄭州在10年前發現了產業;上海在七八年前發現了總部經濟。
航空大都市需要解答的命題——沒有海港的內陸城市,能否成為卓越的全球城市。
(本文首發于2023年3月30日《南方周末》)
責任編輯:豐雨
古往今來,交通運輸方式的迭代,塑造著城市的輪廓、精神和命運。
從京杭大運河到萊茵河,河運的興旺造就了杭州、揚州的富庶和巴塞爾、科隆的繁榮;新航路開辟后,海運聯結起國際貿易網絡,鹿特丹、東京和新加坡等港口城市依次崛起;如今,空運方興未艾,一批內陸的空港城市演變成聯通全球的新樞紐。
拔地而起的機場正改變著中國城市。它不僅搭建起快速的空中通道,還延伸了城市的消費、產業和日常生活。新世紀之初,美國經濟學家約翰·卡薩達提出“航空大都市”理論。該理論認為,更高效和便利的航空運輸將會逐漸成為帶動貿易發展、人才流動、信息流動和資本積累的新動力源。未來將誕生空港、產業和人居社區相互交融的“航空大都市”。
在中國,城市管理者對機場功能的認知持續深化,“航空大都市”的美妙藍圖正在一些區域繪就。比如,剛運行不久的成都天府國際機場就展現出不少“未來感”——從智慧化的值機服務到候機樓移步換景的庭院式景觀,從周邊公園和河流的治理到空運物流體系和產業規劃的整合,都有了“航空大都市”的面貌。
從面向未來這個層次而言,2023年3月26日發生在成都兩座機場間的“轉場”,有更多歷史性意義。原雙流機場的國際航班和部分國內航班轉至天府機場運行,這體現了上?!耙怀莾蓤觥苯涷炏騼汝懙貐^的復制,同時開啟了內陸超大城市探索“航空大都市”的新紀元。海運時代,卓越的城市幾乎都在距離海岸線200公里的范圍內——這是港口輻射的有效范圍,而承載更快速度的機場則地處城市的邊緣地帶;而空運時代,空運和鐵路、水運搭建起來的立體交通模式能否在內陸地區造就“全球城市”,這是成都當下探索的答案。
在中國,城市管理者對機場功能的標志性探索事件始于2004年:廣州白云國際機場的“轉場”。20年前,白云國際機場將“非航”業務提高至50%以上;其后,富士康與鄭州新鄭國際機場的共舞、上海虹橋國際機場周邊誕生國際CBD,中國人對空港之城的實踐日臻完善;而今,探索的接力棒交給了全新的雙機場之城——成都。
在這份研究報告中,研究團隊從數據和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