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俊武:應對老齡化要結合對年輕人壓力的疏解
應對老齡社會,需要做出戰略性調整,從“打補丁”式解決熱點問題的思維,轉變為關切長遠、普遍、制度性和體系性的問題
(本文首發于南方人物周刊)
責任編輯:周建平
3月22日,山東省沂源縣燕崖鎮計寶峪村,居民在街道邊休息
1970年,《論老年》出版。62歲的法國作家西蒙娜·德·波伏娃(Simone de Beauvoir)在書中寫道,“沒有什么比老年更確定會到來,但也沒有什么比老年讓我們更沒準備?!?/p>
“沒準備”的不只是個體。近半個世紀過去,當生育高峰不再,彼時的“嬰兒潮”疊加當下的“少子化”,正推動著人口年齡結構的巨變。越來越多的國家已不再有足夠的空間可以像波伏娃當年所形容的那樣“蓄意忽視”老年問題。人們避無可避。
2014年9月,日本NHK特別節目將視線投向了超老齡社會背景下面臨生活和社會福利窘境的老人。在由電視節目改編的《老后破產》一書中,節目組寫道,“日本經濟持續高增長的時代,只要認真工作就會有回報?;蛟S,正因如此人們才會堅信,只要認真工作,晚年生活就會高枕無憂。今天的老人們,當時都是這樣確信無疑的吧。但是,超老齡社會已然到來,且日益走向小家庭化,日本社會已經進入了急劇變化的歷史時期。獨居老人以百萬人為單位不斷地急劇增長,導致以家族支撐為前提的社會保障制度功能失調。在如此背景下,‘老后破產’的現象正在蔓延??刂粕鐣U现С鲆呀浭菄业漠攧罩?,養老金支付額度正在分階段降低……但另一方面,消費稅、護理保險費等也在不斷上漲?!?/p>
2022年,日本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占該國總人口的29.1%,為全球最高。在“收入減少”而“負擔增加”日趨嚴峻的形勢下,政府也陷入進退維谷的狀態,局面很可能會越來越嚴重。日本的當下給了同樣處在衰老快車道上的國家警醒與啟示。
長壽本是社會進步的表現,可為什么在當下的諸多語境中,長壽反被視作煩惱和負擔?從長壽到健康、自主且有意義的長壽,還要邁過多深的溝壑?養老金缺口、延遲退休、就業困難、年齡歧視、婚育焦慮……復雜的社會經濟問題常常交織,在老齡化這個共同的出口匯聚和放大?!斑b遠的不安”正變得愈發具體而迫近。
國家統計局公報顯示,截至2022年末,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占總人口的19.8%,其中65歲及以上人口占14.9%。我國已步入中度老齡化,并成為全球老齡化速度最快的國家之一。據國家衛健委2022年9月發布的預測數據,2035年左右,我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將突破4億,在總人口中的占比超過30%,屆時中國將邁向重度老齡化。
在學者黨俊武看來,長期以來,人類的經濟思維定式、經濟發展模式、社會發展模式,都構筑于年輕型社會和成年型社會的狀態之上,而當我們加速進入老齡社會,就會倒逼現代化的重塑。跟發達國家不同,中國面臨的挑戰不只在于規模和速度,更重要的是老齡化超前于現代化。這種錯位和滯后導致很多問題難以解決。但另一方面,正如美國經濟學家布萊恩·阿瑟(Brian Arthur)所說的,經濟永遠在發明自身,永遠在利用機會創造可能性。中國老齡科學研究中心的預測顯示,中國是世界上老齡產業潛力最大的市場,預計2050年的產值將突破屆時GDP的三分之一以上。
黨俊武是中國老齡科學研究中心副主任,曾任國家應對人口老齡化戰略研究秘書組副組長。在新出版的《老齡經濟:長壽時代的新經濟與產業發展模式》(以下簡稱《老齡經濟》)一書中,他主張不要單從老年人口增多這一狹隘維度看經濟,這樣不僅難以發現老齡社會到來隱含的系統性風險,也難以發現廣闊的經濟發展空間。近日,《南方人物周刊》記者采訪了黨俊武,探討了身處中國這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校對:趙立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