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微而綿延:燒紙禮俗在現代社會中的存續
“傳統的農耕時代延續下來的儀式,也在不斷給人的情感反哺和充電,讓人感覺自己所生活的網絡中有自己的位置,可以尋求慰藉和幫助,可以給個體一種支撐。人仍然希望能向更大的外部世界尋求一種冥冥中的力量”
(本文首發于南方人物周刊)
責任編輯:周建平
中元節前夕,廣州光孝寺前,不少市民來此購買“燒紙大禮包”,并拍照留念
每逢清明節,廣州市民葉嘉良家都要燒兩次紙錢。
一次是到墓地掃墓,在政府的“文明掃墓”倡議下,他和家人在親人墓前獻花祭拜后,再回自家所在的小區,拿鐵桶燒紙錢。另一次則是直接在家里,廚房一定要打開抽油煙機——每年都有人在小區樓道燒紙錢,產生煙霧,引發鄰居報警。
燒紙在城市里漸漸成了打游擊一樣的存在。一到清明節、中元節等節日,夜幕降臨時,在十字路口和沿河、沿江處,常有人守著一團搖曳的火光,持續往里投紙錢。次日清晨,如果行人留意觀察,會在十字路口的馬路邊、花壇角落、河邊的地面看到黑黢黢的灼痕,和用白酒澆出的圈。
在清明節、中元節等節日,不少城市都會張貼禁止明煙明火、文明祭祀的標語和通知。即使如此,在城市里燒紙的人仍然不少。
2022年清明節,因防控新冠疫情的需要,江蘇南京全市的墓園關閉,有些市民轉到城市街道和郊外燒紙祭祀。2022年3月28日下午,在六合區八里村,當地村民就因為上墳燒紙引燃了周圍的雜草。此外,在南京不少小區內,也出現了大量市民通過燒紙錢寄托哀思的情況。
只是在大城市,并不是所有人都有葉嘉良這樣的本地人身份??旃澴嗟纳詈瓦b遠的故鄉打破了多年來掃墓祭祀的習俗。廣州光孝寺前的光孝路是當地有名的購買民俗紙錢貨品的街道,紙錢大禮包穿插在紅燈籠中,老板經常坐在店門前,將錫箔折成元寶。人們花三十多元就可以請老板為去世的親人燒一份紙包。一位店主告訴我們,代燒的大多是外地人。在異鄉漂泊,無法回家親自祭掃,代燒成為他們在他鄉向逝去的親人表達掛念的彌補之策。
一年到頭,光孝寺附近的商鋪里都被紙扎和紙錢塞得滿滿當當。金元寶疊成蓮花狀,在太陽下閃光,這些與時俱進的紙扎構筑出一個現代的富足生活:門前掛著別墅和豪車,紙西裝配上手表和手機,方方正正地疊成一盒,旁邊擺著龍蝦和火鍋,以及各種名牌鞋包。
在墨西哥的唐人街,上海社會科學院學者潘瑋琳也看到過中國的冥幣。唐人街不少店前擺著祭祀的祭壇,把冥幣、大米這些象征生死轉化、象征豐收的東西供奉在前面,伴有當地常見的萬壽菊?!霸诓煌纳罘绞胶臀幕h境里,你可以看到中國傳統的燒紙風俗發生了一些形式上的變化,但是它的核心還在那里?!迸爽|琳說。
她生活在上海,小時候家族沿襲著燒紙的習俗。江南一帶多燒錫箔,這種銀色的紙錢由極薄的錫片裱褙在竹紙上制成,一度成為杭州、寧波、紹興一帶的特色產業。潘瑋琳在復旦大學歷史學系的博士論文《禮俗消費與地方變遷 江浙錫箔的物質文化史》追溯、討論了長江中下游的錫箔文化,千百年來,儒道佛三教都無法考察燒紙的起源,只好將其合理化并納入日常宗教儀式中。民國時期將燒紙定性為迷信和鋪張浪費的活動,并以增加賦稅的方式抑制錫箔行業的發展,試圖通過懲罰來引導民眾放棄燒紙習俗,但未見成效,始終沒能完全消除它。
美國文化人類學家柏樺曾在《燒錢:中國人生活世界中的物質精神》(下稱《燒錢》)中解釋——
這些從綿延的紙卷“裁剪”下的紙錢,聚集成堆、濃煙彌漫、灰燼層層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校對:趙立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