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智庫如何“操縱”阿富汗戰爭丨智庫視點
受背后軍事利益群體驅動的部分智庫,熱衷于透過媒體及研究報告等渠道向政府兜售其影響力,背離了客觀分析描述,對美國政府的阿富汗戰略決策的誤判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從美對阿戰爭決策的影響因素梳理可以看出,相互捆綁的國防承包商與智庫一同為美國在中東的戰爭提供了“伊斯蘭恐懼癥”和“文明階級”的敘述支持,創造了看似合乎美國利益的合理論述。
責任編輯:姚憶江
當地時間2021年8月30日,阿富汗首都喀布爾,美軍士兵乘坐飛機撤離當地。
據半島電視臺報道,2023年3月8日,美國眾議院外交事務委員會見證了一場聽證會,重點討論美國結束阿富汗戰爭前后發生的事情。美國從阿富汗撤軍一年半后,美國眾議院共和黨多數派已開始履行承諾并展開調查。
隨著2021年8月30日,美國國防部宣布完成從阿富汗的撤軍行動,自此長達20年的美國對阿富汗戰爭結束。美國現任總統拜登在向美國人民發表的一次演講中表示,“我已經作出了結束阿富汗戰爭的決定”,但事實上,倉促的撤軍以及常年的軍事戰爭卻也引發美國國內兩極輿論對立以及國際輿論嘩然。
如果說美軍是不負責任地介入和撤出阿富汗,而撤軍后,美國繼續對阿富汗施加經濟制裁,致使阿富汗經濟惡化狀況持續,出現了嚴重的人道主義危機。在美軍撤軍、俄烏沖突和冬季來臨等多重因素的作用下,阿富汗民眾當前面臨出行困難、燃料和食物價格上漲的多種困境。
從數據來看,與2022年相比,燃料價格上漲了45%,糧食價格的漲幅更是史無前例,這對于糧食自給率較低的阿富汗來說,更是壓垮民眾的關鍵因素。
隨著阿富汗戰爭的塵埃落定,當我們檢視20年來美國政府對阿富汗戰略節點中,各路參與者所扮演的角色后發現,美國智庫有目的性地不間斷為戰爭造勢,借“旋轉門”機制與戰爭既得利益者相互勾結,不僅損害了美國的國家利益,更為不同地區的民眾帶來了深重苦難與深遠影響。
政府“說客”
智庫在美國的興起可追溯至20世紀50年代。20世紀70年代,美國傳統基金會(The Heritage Foundation)的建立,標志著智庫明確致力于同美國政治的充分接軌,而1980年代后的智庫正式將高度專業化納為行業基準。在傳統意義上,美國智庫的特點可簡化為獨立性、影響力及公信力之間微妙的大三角平衡。
然而,智庫規模的飛速膨脹以及全球數次金融危機,急劇惡化了外部資金環境,相關資金來源的公開也嚴重沖擊著智庫引以為榮的獨立性及公信力。對于智庫而言,相較于更直接、更具政治性的產品,得出謹慎結論難以得到希望短期從中獲益的資助者的青睞。因此,受制于資金市場的激烈競爭,美國不少智庫的發展重心不再是提出新穎的想法,或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校對:星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