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造車“糾偏”,前路幾何
3月31日,華為在深圳坂田基地舉行2022年年度報告發布會。報告顯示,華為2022年實現銷售收入6423億元人民幣,同比微增0.9%,凈利潤356億元,同比下滑68.7%,凈利潤率5.5%處于低位;經營活動現金流同比下降70.2%至178億元,凈現金同比下降26.9%至1763億元。
再分業務看,2022年,華為在運營商業務領域實現銷售收入2840億元人民幣,華為企業業務實現銷售收入1332億元人民幣,終端業務實現銷售收入2145億元人民幣。南都灣財社記者注意到,在今年的年報發布會上,華為首次披露新業務的營收情況,包括華為數字能源、云計算和智能汽車解決方案部件業務,三者營收分別為508億元、453億元、21億元。
值得關注的是,在年報發布會當天,華為內部再發關于汽車業務決策的公告,再次強調“華為不造車”,“有效期5年”。該公告由華為創始人任正非簽出。南都灣財社記者也從華為內部人士處了解到,公告強調,華為品牌不能和汽車商標組合使用,禁用“華為問界”“HUAWEI AITO”的標志。
華為品牌不會被任何人濫用,嚴禁出現“華為牌”汽車
作為發布會當天的一個熱點,徐直軍現場給出最新回應表示,華為重新發布了不造車的決議,大家很關注決議的有效期只有5年,這是因為華為發文的有效期就只有三年、五年。徐直軍強調,華為不造車的戰略沒有變,只會作為汽車的增量部件供應商。他提到,“有些部門、個人,或者合作伙伴在濫用華為的品牌,這件事情我們一直在查處中。華為經歷30多年時間構筑的品牌,不會被任何人濫用?!?/p>
華為輪值董事長徐直軍
徐直軍表示,華為不會造車,也不會有華為品牌的汽車?!拔覀冏钚碌臎Q議要求,嚴禁華為品牌出現在汽車品牌之中,我們會對所有旗艦店的宣傳物料進行整頓,使之回到華為不造車的戰略定位上來?!?/p>
在發布會現場,徐直軍頗為嚴厲地將“矛頭”指向了華為內部的有些部門和個人,以及合作伙伴,可見華為“造車”糾偏的力度不小。此前,徐直軍就曾明確表示,產業界不需要“華為牌”汽車,更需要華為的ICT能力。
而在今年3月8日,“HUAWEI問界”汽車品牌首次公開亮相,出現在AITO汽車的官方微博中,正式使用了“HUAWEI問界”汽車品牌,并在宣發短片中使用。在3月23日的華為春季旗艦新品發布會上,華為常務董事、消費者BG CEO、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 CEO余承東也使用了“華為問界”的表述。
南都灣財社記者當時從華為相關方面了解到,HUAWEI問界是華為生態汽車品牌,是華為開創的全新商業模式。華為提供電動化、智能化零部件等核心軟硬件技術,并通過產品定義、用戶體驗、質量管控、渠道零售以及品牌營銷幫助車企賣好車,在幫助車企實現商業成功的同時帶動華為智能汽車零部件的規?;N售。
值得注意的是,在今年2月,在AITO官博發布的海報中,其右上角logo從AITO曾短暫換成了華為品牌logo,宣傳話術也從“華為深度賦能”改為“華為全面主導”。據悉,中間又因為合作方賽力斯的反對,又改回了AITO的logo。
此次,華為再發布《關于華為不造車的決議》,并明確華為品牌不能和汽車商標組合使用,不能出現在汽車宣發的物料中,再次向外界傳遞了華為不造車的決心。
余承東連夜下令:拆除所有相關華為字樣的宣傳物料
在決議發布后,多家媒體報道,3月31日晚間,華為終端BG CEO、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 CEO余承東親自下達:問界門店將于明天(4月1日)開始拆除所有相關華為字樣的宣傳物料。
此外,余承東在華為心聲社區的內部留言也傳出,余承東表示:“這個時代變了,這只會讓我們更加艱難!若干年后,大家都會看明白的!留給時間去檢驗吧!”
在華為內部,關于造車路線問題一直存在分歧。此前,徐直軍在回應造車熱點話題時提到:“余承東曾對華為不造車的決定表示不服,他可能就想造車,但他只有一票?!?/p>
今天,余承東在華為心聲社區內部留言還表示:“對一個行業,只有深入洞察,深刻理解,才能把握住正確的方向!標記一下,若干年后再來看吧!”
不過,南都灣財社記者從華為內部人士了解到,余承東在心聲社區的內部留言已經刪除。
華為“造車”經歷多事之秋,與車企深度合作模式解綁
今年以來,不少跡象表明,華為“造車”正在經歷多事之秋。先是傳出華為車BU COO、智能駕駛解決方案產品線總裁王軍被停職;又有網傳華為研發人員大量撤離賽力斯,后證實此為虛假消息。
而近日,廣汽集團發布公告稱,由于各方資源的調配等原因,控股子公司廣汽埃安新能源汽車股份有限公司AH8項目由與華為聯合開發變更為自主開發。意味著華為與廣汽埃安AH8項目的深度合作模式Huawei Inside變更為零部件供應商模式。
目前,華為與車企的合作模式主要有三種:一是售賣標準化的汽車零部件產品;二是提供全棧智能汽車解決方案的 Huawei Inside 模式(簡稱“HI模式”);三是深度參與產品、整車設計,以及提供銷售網絡渠道的智選車模式。而華為與車企利益深度捆綁的智選車模式,是華為最接近造車的模式,在與車企的合作中幾乎占據主導權。
如今看來,華為與車企的深度合作模式正在經受“解綁”的考驗,在平衡主導權、話語權上,車企“出賣靈魂”論或多或少帶來業務合作的不信任感。在2021年,上汽集團董事長陳虹就曾公開表示,與華為這樣的第三方公司合作自動駕駛,上汽是不能接受的?!叭绱艘粊?,它就成了靈魂,而上汽就成了軀體。上汽要把靈魂掌握在自己手中?!?/p>
此外,在新能源汽車階段性見頂的大環境下,頭頂華為“光環”的問界車型也不吃香。根據華為官方披露的數據,2023年1~2月,問界累計交付7980輛,相比去年同期有所下滑。此外,搭載華為全棧智能汽車解決方案的極狐阿爾法S HI在2022年7月交付后,銷量也不佳;第二款車型阿維塔11,在2022年12月底交付后亦不及預期。
業界有聲音認為,國內新能源汽車的“國補”退場,新能源汽車滲透率已經達到30%,特斯拉、比亞迪等汽車廠商間的價格“內卷”加劇,部分燃油車迫于去庫存的壓力,也加入價格戰,進一步擠壓造車新勢力的生存空間,諸多跡象也預示著新能源車的行業貝塔或已見頂。
如此看來,華為汽車業務正在迎來艱難時刻。也難怪“拼命三郎”余承東在春節期間也沒閑著,在安徽老家加班巡店、下場賣車。但是在過去的2022年,余承東沒有完成他“一年交付30萬輛,做到業界第一”的目標,坦言“根本做不到30萬輛,真的很難做到……第一年能搞到十萬臺,一、二十萬臺已經算是奇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