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悄悄的革命——《時代》周刊中國觀察30年

截至2009年3月2日的86年來,《時代》周刊共有20013篇報道提到了中國。關于中國的封面,一共有59個

截至2009年3月2日的86年來,《時代》周刊共有20013篇報道提到了中國。關于中國的封面,一共有59個 

1923年3月3日,在《時代》周刊創刊號上,刊登了一篇題為《孫博士與英國人》的短篇報道。它這樣開頭:“一個星期以前,中國的天空中充滿了丑陋的烏云:據稱孫逸仙博士將借道香港去廣州。英國人會讓他過去嗎?存疑。”這篇只有4段的報道最后發現原來孫博士和英國人的關系蠻好的。

從這里開始,《時代》周刊在其86年的歷史里,從未間斷過對中國的報道,即便是在中美兩國斷交的歲月里。

2009年3月2日,即將出版的《時代》周刊刊登了Jessie Jiang的報道《北京明信片》,講的是北京一個網絡癮君子康復所的故事。另外一個有關中國的故事,是購買美國債券。

86年里,尤其在過去的30年的歷程中,就像它自己曾經發表的一篇關于中國的報道《靜悄悄的革命》(Quiet Revolution)一樣,《時代》周刊的中國報道,靜悄悄地革命了。

數據化《時代》周刊的中國

在《時代》周刊的數據庫中搜索可以發現,截至2009年3月2日的86年來,共有20013篇報道提到了中國。關于中國的封面,一共有59個(《時代》周刊有多個版本,其中包括了亞洲版。亞洲版針對的主要是亞洲讀者,其中關于中國的封面更多。本文的數據統計,僅限于美國版)。

最早的關于中國的封面出現在1924年9月8日,封面是北洋軍閥吳佩孚。最晚出現的中國封面是2008年3月31日,封面是達賴喇嘛。

在這些封面報道中,政治題材共有55個,社會題材3個,文化題材1個。當然,政治題材中經常也夾雜著經濟、文化、社會等內容。例如,2007年1月22日的《一個新王朝的黎明》中,夾雜著諸多關于經濟和文化的報道。不過,這些封面都非常清晰地表達了它的態度:《一個新王朝的黎明》,其主旨乃在中國勢力的全球擴張。其副標題已然昭彰:正當美國深陷伊拉克,一個新的超級大國已經出現,這里告訴你如何對付。

而惟一一個關于文化報道的封面上,赫然出現毛澤東身穿LV標志的中山裝。這個2005年6月27日刊登的專題是《中國的新文化革命:重新塑造我們的世界,一次一個項目》。

59個封面中,42個在1949年之后,之前僅有17個。1979年之后共出現了17個。所有關于文化和社會的封面,全部在1979年之后出現。雖然關于香港的報道出現在1960年11月21日,但在《時代》周刊的眼中,這不是中國報道。

占據比例最大的封面是政治人物。其中最多的是蔣介石,共登上《時代》周刊封面10次。毛澤東出現了8次,鄧小平出現了9次,周恩來出現了6次。

蔣介石第一次登上《時代》周刊封面是他擔任北伐軍總司令的1927年4月4日,最后一次是1955年4月18日他退居臺灣時期。毛澤東第一次登上封面是中國即將解放的1949年2月7日,最近一次是以中國新文化代表的波普形象出現于2005年6月27日。鄧小平于1976年1月19日第二次復出時受到《時代》周刊的關注登上封面,1979年1月1日被評為年度人物。他最近一次登上封面是在1997年3月3日逝世之后。

曾經登上封面的中國人除了以上4人,還有李富春、劉少奇、羅瑞卿、江青、林彪、陳毅、吳國楨(1950年時的臺灣省政府主席)、陳立夫、宋子文、宋美齡(單獨一次,與蔣介石兩次,1938年1月3日被評為年度夫妻)、陳誠、汪精衛、溥儀、閻錫山和吳佩孚。

許多被中國人認為應該亮相的中國事件,并未出現在《時代》周刊封面,例如,1997年的香港回歸。

在創刊的1923年3月,共有17篇報道提到中國,整個1923年,共有91篇報道提到中國。1979年至今,共有6860篇報道提及中國。2008年全年,共有951篇報道提到中國,2009年2月的一個月中,共有110篇報道提到中國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老黃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