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作孚:一座城和一條江的記憶
盧作孚的長眠之地,就位于嘉陵江畔的一匹小山上。在他和夫人的合葬墓背后,棕櫚樹與七里香掩映著一方大理石照壁,上面是盧作孚手書的一句話——那也是他畢生為之奮斗的理想:愿人人皆為園藝家,將世界造成花園一樣。
盧作孚生于1893年4月14日,正值清明節之際,謹以此文紀念盧作孚誕辰130周年。
責任編輯:楊嘉敏
1908年,15歲少年出門遠行。
少年叫盧作孚。
他要去成都。
從嘉陵江邊的合川到平原深處的成都約600里,像其他人那樣,盧作孚也只能依靠雙腳。十多天后,他終于走進了喧囂的省會。
彈指間,17年過去了,已過而立之年的盧作孚重又回到合川。次年春天,在他主持下,合川城內藥王廟里,隨著一臺柴油機轟鳴作響,夜幕下的合川亮起了第一盞電燈……
將近一個世紀后,我走近了那座古老的廟宇。高聳的青石墻上,雜草叢生;曾經氣派的大門,被歲月侵蝕得斑駁腐朽。透過門縫,院中房屋半已坍塌,花園里,草木瘋長,宛如洪荒未辟。
時間是最神奇的魔法師,它足以改變一切。點亮電燈照亮古城的人早就離去了。不過,在合川下游的另一座城市,以及嘉陵江及它注入的長江,盧作孚和他的傳奇人生,依然是揮之不去的恒久記憶……
重慶北碚的嘉陵江
民生啟航
盧作孚紀念館的前身是峽防局舊址,峽防局舊址的前身,是已有數百年歷史的文昌宮。
紀念館門前,挺立著一株粗大的黃桷樹,它既曾見證過文昌宮時代的超然,也曾見證過峽防局時代的忙碌。站在樹下眺望,遠處,嘉陵江蜿蜒而來。江心,便是北碚得以命名的那條石梁——古人認為“巖石隨水曲折曰碚”,稱為碚石;因其位于原巴縣之北,故得名北碚。以后,北碚為場、為鎮、為直轄市下轄區,溯其源,都來自長龍般伸入江心的石梁。
峽防局的工作雖然繁忙,但以常理度之,公余的盧作孚,也一定會像我們那樣,站在黃桷樹下向遠方眺望。只不過,他眺望得更多的,或許不是石梁,而是石梁前方滾滾而來的嘉陵江水。初春的嘉陵江,還沒迎來汛期,河水湛藍且瘦,倒映著夾岸青山。從這里溯江上行,30公里外,便是盧作孚的家鄉合川。
他在那里出生,他的事業也從那里起步。
合川城區的一條小巷里,一棟木結構小樓年代久遠,那是盧作孚故居。不過,盧作孚的老家并不在這里,而在合川鄉下。15歲那年,盧作孚離開合川遠走成都。這個小學畢業不久的少年,他想通過蓉漂尋求出路。到了成都,盧作孚除在一家補習學校待了兩個月外,再未進過其他學校。令人驚訝的是,他自學一年多后,竟開始招收學生以維持生活,并先后編著了多部數學著作——其中,《應用數題新解》于幾年后公開出版。
回到合川之前的十幾年間,盧作孚先后闖蕩于成都、江安、瀘州和上海等地,他一生中一以貫之的品性此時已展露無遺:好學,堅韌,善于思考,關注社會。十幾年間,他加入同盟會,參與四川保路運動,受聘到中學教書,辦報鼓吹新文化,投身少年中國學會,創辦《教育月刊》……
1924年,已有相當社會知名度的盧作孚,受四川軍務督理楊森之邀來到成都,楊森擬任命他為教育廳長。但是,盧作孚堅辭不就。他向楊森提出,創辦四川通俗教育館并任館長。
在楊森支持下,四川通俗教育館于成都少城公園建成。查閱資料時,我翻到一張老照片:一座剛落成的中西合壁的兩層小樓,樓前空地上,新移栽的樹木還未長出葉子,剛砌成的石板路面,閃著灰白的光。這就是當年的四川通俗教育館。與那些低矮破舊的民居相比,恰似鶴立雞群。短時間里,教育館就建成了包括有自然、歷史、農業、工業、兵器、教育等陳列館在內的博物館,以及圖書館、運動場、音樂廳和動物園在內的科學文化中心。
盧作孚不愿作廳長而愿作教育館館長,與他此時已形成的世界觀密不可分:盧作孚時代的中國,有良知和識見的中國知識分子普遍懷有一種焦慮感。那就是面對世界潮流,中國該如何救亡圖存。盧作孚認為,世界已進入工商業時代,進化到現代社會,而中國仍停留在“農業生活的狀態下”。這是中國落后挨打的根本原因,也是中國面臨諸多問題的根源。他提出,中國必須現代化,而對民眾進行文化教育和科學普及,乃是其中重要環節。
正當通俗教育館辦得熱火朝天時,楊森倒臺了,新上臺者對此毫無興趣。遭此突變,盧作孚意識到“紛亂的政治不可憑依”,“每每隨軍事上的成敗,而使事業共沉浮”。于是,他辭職回到合川。
盧作孚故居藏在合川城區的一條小巷里。
清末民初,不少知識分子都有一個夢想:實業救國。但真正把夢想付之行動并見諸成效的其實很少。個中翹楚,東部的張謇是一個,西部的盧作孚是另一個。
實業有多種,該選擇哪一個行業呢?盧作孚認為,實業救國,首在交通。因為,“交通運輸是全世界的血脈”。交通的重點,則在鐵路。但是,修建鐵路費用高,耗時久,見效慢,而重慶坐擁嘉陵江和長江黃金水道,投身航運是不二之選。
盧作孚沒錢,只能號召同道,募集資金,成立股份公司。當這家后來名聞遐邇的以“民生”為名的公司成立時,原計劃集資2萬元,實際到帳卻只有8千元。盧作孚帶著錢到上海去訂制輪船,需要3.5萬元。8千與3.5萬之間,相差不是一點半點。沒想到,盧作孚腦筋急轉彎,不僅解決了購船資金不足的問題,還順便成立了合川第一家電燈公司?!R作孚說服船廠,先支付3千預付款,余下的5千,他買回一臺發電機。
1926年7月23日,民生公司第一條輪船——民生號——在鞭炮聲中從重慶朝天門起航,滿載旅客,溯嘉陵江而上,于當天下午抵達合川。這是千里嘉陵江上第一次有冒著濃煙的輪船在航行。
從那以后,民生號每天往來于重慶和合川之間,首開川江航運史上定期客運之先河。那時,包括那些經常乘坐民生輪的旅客,他們恐怕也很難想象得到,要不了多久,盧作孚執掌的這家名不見經傳的公司,將成為中國內河航運的王者。
從盧作孚紀念館出發,溯嘉陵江而行,幾公里外,兩岸青山陡起,江面收束得愈加狹窄。在這里,自西北向東南而流的嘉陵江橫切川東平行嶺谷,形成了一段長約11公里的V字型峽谷,人稱嘉陵江小三峽。如今風景宜人的旅游區,100多年前,卻是令人談虎色變的土匪窩。
嘉陵江小三峽由瀝鼻峽、溫湯峽和觀音峽組成,它地處江北、巴縣、壁山和合川四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