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作者思維”閱讀后,寫作仿佛開了掛
閱讀和寫作從不是孤立的。
老舍曾寫道:各位要是打算學學文學,請記住“多讀多寫多生活”這三位一體的東西。讀是輸入,寫是輸出,生活則兩端兼顧。
對于寫作者,如果寫作是一支箭,它必須有一個強大的弓,這個弓就是閱讀。
事實上,許多一流作家被大眾認識、關注之前,都經歷了“閱讀經典-拆解文本-模仿寫作”的階段:
諾獎作家莫言,曾有5年連續投稿都石沉大海,連一封退稿信都沒有。直到他看了茨威格的《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并對里面的寫作技巧進行模仿,才寫出了被刊用的處女作《春夜雨霏霏》。
魯迅的《狂人日記》,借鑒了俄國作家果戈理的同名小說的寫法。
當王小波讀到卡爾維諾,當馬爾克斯讀到卡夫卡,當余華和蘇童讀到??思{......他們對寫作風格的探索從此更進一步。
很多人不屑于為模仿式寫作唱高調。
殊不知,閱讀之于寫作,正如看帖臨摹之于寫字。先觀規章法度,后取眾家之長,終成個人風格。
這套“閱讀-模仿-寫作”訓練法,不僅是許多作家、記者練習基本功的方法,也是普通人進階閱讀、寫作能力的捷徑。
曾有讀者向我們提問:
為什么我想表達的內容,嘴上說的時候挺流暢,可是把它寫成文字后,怎么讀都覺得別扭?
問題的根源在語感。生活實用語言和書面表現語言的區別在于,后者往往更混沌,重在通過暗示和隱喻喚起人們對世界五味雜陳的多重感受。
而一個人的語感往往與閱讀經典的數量與質量密切有關。
對于大多數人,讀完一本書不難,但要讀懂、讀透卻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到,即使做到,你的視角也許不夠開闊。
如果沒有正確的“閱讀姿勢”,每多讀一本,都可能“溺死”在信息的海洋里。
怎么讀才能拆解出其中的門道?從而讓我們在寫作中應用自如呢?
不妨來聽一下“谷雨獎”評委包麗敏、前“正午故事”聯合創始人郭玉潔、前《人物》雜志記者王天挺、谷雨工作室編輯總監趙涵漠、作家梁鴻,這5位一線媒體人、作家的閱讀寫作秘笈,如何從外行看熱鬧的“讀者視角”轉為內行看門道的“作者視角”,把經典作品的寫作技巧化為己用?
欲速則不達,相比于市面上的“15分鐘聽完一本書”“5天速成爆款寫作”,我們希望慢下來,修煉閱讀寫作的內功。
《南方周末閱讀寫作課——怎樣讀懂一本經典?》(純享版)——
25節音頻課,5場視頻錄播答疑,總計1000+分鐘,配套課程資料包(課程講義、思維導圖、延伸書單),跟隨5位有十數年一線寫作經驗的記者、作家,閱讀、拆解經典作品到底好在哪?
課程上線2年以來,收獲5500+學員好評”催更”
有人說,沒想到一本書能讀出這么多門道。
還有人說,重新認識了何為寫作,對本職工作大有啟發。
無論你是長期輸出表達、靈感總是枯竭的內容、創意人,還是渴望深度閱讀、提高寫作技巧的新手。
我們誠摯邀請你,在南周開啟2023年的深度閱讀。
01
一處閱讀細節或許不影響什么。
但十處、百處對細節的理解偏差,恰恰構成了寫作高手和新手之間遙遠的距離。
新手如何讀懂經典的細節?
谷雨工作室編輯總監、曾任《人物》雜志執行主編的趙涵漠,有一項“笨功夫”:
“當我看到一處非常好的細節,我一定會把它會出來,再去反推作者當時如何獲得了這樣一個故事?!?/strong>
(趙涵漠,圖片來源:谷雨工作室)
比如,在普利策獎得主麥克菲的經典作品《控制自然》中,隨處可見大山、河流、植被等靜態物體與人類“碰撞”的描寫——
讀到這,趙涵漠下意識便反推出,麥克菲可能問了這位23歲的小伙:
跟水鳥說話?黑暗中你怎么知道水鳥飛過了?
你在海水里會不會很冷很困,怎么讓自己保持清醒?
你怎么游泳?
當對方回答了自由泳或蛙泳,再追問“為什么不仰泳”……
擅長閱讀的人,總會把自己當成是作者,用第一視角感受作品的魅力。試圖透視文本當時的語境和場景,觸碰創作背后的脈搏。
代入“作者視角”后,趙涵漠發現,麥克菲在《控制自然》里會常用到一個尋找細節的方法:在特殊人物、特殊地點中尋找細節。
比如,火山爆發后,你第一反應去采訪誰?當地的居民?
這當然沒錯,但光采訪居民,有效細節的濃度遠遠不夠。
麥克菲是怎么做的?他還還找了與熔巖近距離交鋒過的人,比如作戰指揮官、給熔巖噴水的、開推土機平整熔巖的人……
推土機的鋼制履帶在高溫作業有什么顏色變化?這都是普通居民難以捕捉的視角。
那么如何找到特殊人物、特殊地點呢?
寫作高手的進階,不止于在閱讀中揣摩“作者如何思考”,還會從中總結方法規律,化為己用。
趙涵漠便從中總結發現特殊人物可以從兩個維度著手:一是距事件本身最近的人,最能推進故事的深度;二是看起來距事件最遠又恰恰出現其中的人,往往能推進故事的廣度。
她在自己的稿件《尋找高密》中,便運用到了第二種。
在莫言獲得諾獎時,趙涵漠去了高密,那個曾在莫言作品多次出現的故鄉。
(圖片作者:趙涵漠)
當一間距離高密還有30多公里的農村院子,先后涌進100多位記者,趙涵漠確實沒能見到莫言。
但她回去后寫下的《尋找高密》,有一處細節被多位同行贊賞:
莫言與風水先生。
這個細節是否出現,在本質上不影響故事本身,但卻特別戲劇性地寫出了一個新聞風暴,吸引了形形色色的人。
點擊按鈕↑↑
跟隨一線記者作家的閱讀視角
透視全球大師的寫作秘笈
02
普通人寫作,大多從身邊熟悉的人、事寫起。
閱讀經典對日常的寫作到底有何幫助?
多年前,一篇特稿《北京零點后》橫空出世,被譽為“《人物》雜志改版后互聯網上傳播最廣、美譽度最高的特稿之一”。
而這篇特稿正是出自于南周書院課程講師、前《人物》雜志記者王天挺之手。
可能很多人并不知道,《北京零點后》正是借鑒了非虛構經典《被仰望與被遺忘的》一書的寫法。
或許有些人不太熟悉這本書。
作者蓋伊·特立斯寫的是美國60年代的故事,書中主角多為小人物:《紐約時報》訃告記者、地鐵站售票員、修路架橋工人……哪怕寫當時知名的搖滾歌手、棒球手,特立斯也在用小人物的筆觸描繪他們。
因此王天挺說:“《被仰望與被遺忘的》是我的一本非虛構百科全書?!?/span>
在里面,既能找到個體的故事,也能找到人物群像的寫作,既有對普通人日常的勾勒,也有對名人生活的窺探。
我在猶豫如何寫采訪提綱的時候會翻開它,在找不到語感和寫作節奏、忘記寫作最初的目標時也會打開它。
無論人物大小、財富多寡,每個人的生活從不缺故事素材。
看見故事的關鍵在于,理解人和人性,理解你所處的時代。
特立斯筆下,你會看見很多關于紐約街頭的描寫。
(原文來源:《被仰望與被遺忘的》)
文中的每一個人,都在回憶過去。其中不乏獵奇的細節,比如“妻子通奸”“殺人坐牢”,卻不煽情或狗血。
在王天挺看來,特立斯寫人的時候,不僅是在寫人,更是定位每個人背后的時代坐標。
當每個人都存在具體的情境中,按照自己的方式活著,我們很難去審視、批判某一個人。
再比如,書中寫到,垃圾清潔工告訴特立斯,“在西城第七十六街發現了一具人體骷髏”。特立斯甚至知道街區流浪漢每天的行程。
可想而知,他對小人物的耐心遠比我們想象得多。
相比市面上“開篇金句”“結尾升華”等所謂的寫作技巧,王天挺相信,對人物具有同理心的視角,才是閱讀、寫作新手更需要關注的方向。
因此當創作《北京零點后》時,特立斯關照小人物的同理心,像潮汐來回沖刷下的貝殼,在王天挺連續20多天凌晨采訪時漸次浮現出來。
(圖片來源:《北京零點后》)
他的第一個采訪對象,是一位夜班保安。
每晚12點出門找采訪對象,凌晨4、5點回家,一晚基本只能采訪一個人。
王天挺不得不在采訪前做好估計,保安巡視的范圍是什么、走了多少步、對片區的車型了解多少……
于是當寫作新手只能憋出句“保安每晚繞著小區巡視一圈”時,王天挺筆下的這位保安,就像我們熟識已久的朋友。
(原文來源:《北京零點后》)
著名哲學家維特根斯坦說:“我語言的極限就是我世界的極限”。
普通人講故事,思考的角度更是決定作品的精彩度。
王天挺寫到夜間修路工人時:
你能想象他如何獲取“2厘米厚”的細節嗎?
按照趙涵漠總結的作者思維式,不難反推出:
王天挺可能先問了“工作難在哪”,工人說“非常燙”。
追問“怎么個燙法”?工人說“有人試過踩在瀝青上,靴底會融化”。
再追問“鞋底多厚”?工人回答“2厘米”。
這種反推采訪的形式,其實是寫作上的“術”。
普通人寫作,或許不需要達到《北京零點后》超過100個信息源的復雜程度。
但在保持同理心、關注小人物的“道”的角度,特立斯和王天挺無疑打開了我們對閱讀和寫作的另一重認識:
一個好故事,不僅依賴出色的寫作,更需要與人打交道、獲取對方信任的能力。
點擊按鈕↑↑
跟隨一線記者作家的閱讀視角
透視全球大師的寫作秘笈
03
市面上教10w+爆款寫作、15分鐘聽完一本書的課程很多,但很少有教你從“作者視角”從經典中拆解寫作技巧的閱讀課。
更別說能把經過專業讀寫訓練的一線記者、作家集結的閱讀寫作課,國內幾乎沒有。
終于。
在5500+學員好評“催更”的呼喚下,我們重新推出《南方周末閱讀寫作課》(純享版)
5位一線作家、記者,將結合十數年的閱讀、寫作實戰經驗,帶你一次打通“閱讀-寫作”的進階之路。
課程大綱
這門課到底學什么?
首先是讀什么——
每年全球大概新出版1.5億冊書籍,假使其中只有1%值得深度閱讀,那也有150萬冊新書。
更別提往前看,我們窮盡一生可能也數不清、讀不完的經典作品。
正如吃太多,消化不良,不見得是好事。
與其一年立flag讀50本書,不如把泛覽50本的時間花來讀透4本。
而且是有無數寫作者認證的4本經典作品——
你懂的,每位優秀的寫作者其實都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傳承和創新。
5位實戰派“老師傅”將陪同大家,像美國愛荷華創意寫作工作坊一樣,在閱讀中精進寫作:
將帶你拆骨式解剖經典作品,針對性攻破寫作路上的難題:
寫出日常生活里的戲劇性;
寫出旅途路上的精彩故事;
寫出小人物/大人物不為人知的一面;
寫出靜態話題的驚心動魄……
每一條方法論,都緊扣講師的閱讀、寫作經驗。
比如,第一講的閱讀書籍是《江城》。
很多人讀這部美國作家書寫中國的故事,或許感慨于其對平凡小城生活的精彩描繪,講師包麗敏(前《中國青年報·冰點周刊》副主編)卻能讀出,《江城》如何通過三重結構層層鋪設故事的戲劇性。
細致地扒出每一重結構的主線、輔線,作者如何在不同線索間游走,各種細節技巧怎么應用到寫作。
聽下來一點都不悶,都是“有生命力”的、實操性強的方法。
難怪有學員說:聽包老師一節課,就值回票價。
再比如,第三講讀諾獎得主奈保爾的《幽暗國度》。
很多人只能從中看到印度的風俗人情,講師郭玉潔(前《單向街》主編)卻讀出了奈保爾如何以第一視角為主線,穿插了旅途中他人的故事、歷史背景作為素材,既有個人主觀的暴躁與刻薄,又借不同身份人物的對話呈現當地的階級文化。
即使從未到訪印度,閱讀后聽了她的分析,你也能觸摸到一個國度“這么近又那么遠”的肌理。
這個春天,在南周開啟深度閱讀吧。
拾起書本,讓自己和世界一起豐盈、蓬勃、舒展。
閱讀自己,也是聆聽世界。
最幸福之事,莫過于當你在閱讀中到達那片廣袤無垠的空間,輕輕感嘆一句,原來你也在這里。
25節音頻課+5場視頻錄播答疑+配套課程資料包
國內一線記者、作家
陪你精讀非虛構的里程碑作品
優惠價199元!
南周會員僅需175元!
不到一頓火鍋的價格
即可換取受益一生的讀寫能力
點擊報名按鈕,立即加入課程
網絡編輯:kuangy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