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公益丨尋找鄉村振興的一萬種可能:他們在直播間和田地中奔跑

鄉村振興的環境里,藏著一個正在被優化著的“人、貨、場”模型。當我們的腳步隨著互聯網公益向城市以外的土地延伸時,那里正在進行的探索,向我們展現了一些可能:持續創造經濟價值的可能,“互聯網+鄉村”的可能,鄉村變得更好的可能,孩子們不再留守的可能……為了更好地觀察互聯網公益與鄉村振興之間的化學反應,我們從案例出發,希望能夠找到成熟的發展模型。

發自:北京

44日發布的短視頻中,賴家益稱自己確實是位“網絡乞丐”。

這來源于一個似乎頗具爭議的事情:作為一名鄉村教師和短視頻紅人,他開始帶貨了。許多農產品從他的短視頻走向距離產地十分遙遠的地方,同村村民也在賴家益的帶動下種植蜜薯等經濟作物。

此般行為帶來經濟效益的同時,流言蜚語接踵而至,“網絡上要飯,你有意思嗎”“去村民家,你是乞丐嗎”“別再拿教師身份帶貨了”……

“我這個乞丐比國王還富有”,賴家益這樣形容自己。在這句話的前面,他列了很多如果:如果我能夠讓勞動力不流失,能讓更多年輕人留在家鄉,能讓更多孩子有爸爸媽媽的陪伴。

2023年3月,《中國鄉村教育觀察報告》項目組在云南某縣舉辦座談會,當地教育體育局局長直言:鄉村教育的發展路徑中,鄉村經濟發展排在首位,甚至是解決諸多鄉村問題的關鍵。

而扎根鄉村、視野開闊的新時代“耕耘者”,正是實現鄉村經濟突破的關鍵。

然而,這些“耕耘者”誕生的條件相對苛刻,鄉村的生產資料、土壤情況、勞動力水平、道路交通等因素都產生著制約作用。更重要的是,閉塞的環境鎖住思考,找到一條“好使”的路并不容易。

從資源縱深開始的“突圍”

中壩村的探索,確實從一條路開始。

“過去,我們村公路都是泥巴路,上街趕場全靠走”,中壩村村民黃永會感嘆,因此之前村里種的“辣椒、蘿卜好多都爛在了地里,可惜得很?!?/p>

隨著村民的努力爭取與地方政府的幫扶支持,一條只有4.5米寬的機耕道變成了油化公路?!?span>2021年6月,我們作為鄉村振興的駐村第一梯隊來到中壩村時,發現這個山村里已經實現脫貧?!瘪v村干部張慶介紹道,此時的中壩“水電氣、路網訊都已經成型了”。

此后的兩個月,張慶和她的同事們對中壩村進行了系統的走訪調研,“我們發現交通越來越好之后,老百姓最關心的是怎么把農產品賣出去?!?/p>

在視頻號“阿慶在中壩”里,中壩村村干部蔣婷婷向外推介“中壩生態大米”的視頻還在前幾位。而在“壩壩”直播間中,村民客串的主播在講述這些大米誕生的過程時,產品早被一搶而空。

根據重慶市綦江區人大常委會官方微信公眾號發布的信息,目前,中壩村以直播為載體的鄉村治理體系已初步建成,開展直播30余次,幫助村民銷售農產品近20噸,銷售額超50萬元,培養本土主播10余人,帶動脫貧群眾增收3萬余元,激發群眾新增優質稻種植50余畝。

這是這個森林覆蓋率達58%的村落“上網”之后的成果。

在這之前,駐村工作隊便在系統調研的基礎上想到三個方向:首先,中壩距橫山旅游度假區不到三公里,旅游資源優質,加之交通便利,“我們其實也可以吃上旅游飯”。而如此精美的小山村之所以不為人知,張慶認為就是缺少一個宣傳的窗口。

其次,中壩老百姓要想致富,農產品找到銷路很重要。最后則是村子本身的黨建引領工作,在張慶等駐村干部看來,幾十位流動黨員是一股強大的力量,需要凝聚起來;另外,在外務工的、多年未歸的村民也是重要的力量,“有的十幾年沒有回過家,不知道家鄉的變化”。

無論是要打開宣傳的窗口,還是建設農產品的銷路,從需求出發,直播似乎都是中壩村最優的道路。加之張慶等駐村干部多來自縣融媒體中心,中壩村的幫扶方案徹底成型,“直播間進鄉村,直播解決鄉村最后一公里問題”。

不過駐村工作隊第一次提出要做直播的時候并不順利。當他們在村民大會中正式介紹這一想法時,“很多爺爺奶奶不相信在家門口就通過我們就把東西給賣出去”。張慶當即決定,“要實戰給他們看?!?/p>

彼時正值7月,中壩的糯玉米和西瓜成熟,本就來自縣融媒體中心的張慶決定在糯玉米和西瓜地頭開啟第一次直播?!拔覀兊教镩g地頭就直接掰玉米和砍西瓜吃,一個小時就賣出了100多單?!?/p>

“不看廣告、看療效”,第一次“實驗”的結果向老鄉們證明,這條路可行。作為項目提案,中壩農產品上網直播正式“上馬”。

為此,中壩村還特意修建了一個室內直播空間,“平時我們都在老鄉家里、田間地頭直播”,張慶介紹,但每逢高溫、極端天氣的時候,就會在室內進行,“這里也會發揮展示的功能,里面有大投影,教村民直播或者各種學習的時候也會在這里?!?/p>

線上、線下的綜合行動,調動起村民在直播方面的熱情,這場找路的“突圍”宣告勝利。

全村觸網之后的“反作用”

“我們直播間的成本很低”,張慶盤點了一下直播間的費用,一部手機和一些配合的設備,“一萬塊錢不到”。這也就意味著,對于這一模式的復制至少在資金層面困難驟減。

但隨后張慶補充道,“但是通過小小的直播間,我們卻做了很多的事情,比如凝聚流動的黨員和村民?!?/p>

更重要的是,隨著直播間的深入探索,過往的管理方式和產品基礎不再適用,“我們賣什么東西都是跟著時令走的,這就導致直播間的產品比較散,價格也不統一?!?/p>

“我們的量其實比較小,我們想的是做微做精,因為我們土地也只有這么多”,中壩村駐村干部鐘萍方表示,“把產品、直播間、加工環節等等都做微做精,慢慢形成良性循環?!?/p>

在大米方面,張慶重點推介了曾經的貧困戶、如今的種植大戶蔣明倫,“曾經售貨的時候確實有些亂,大家種的米品種不同,長的圓的都有”,張慶直言這樣的“品”很難留住客,因此她們也做了很多調整,比如統一標準和品類,“蔣明倫家的大米獲過金獎,有口皆碑?!?/p>

通過直播的方式建立中壩好物品牌,把現有農產品集中包裝、優化,再根據訂單情況進行分配,“通過這樣的方法集中打造一個品牌,提升了農產品的附加價值,也讓集體經濟更有活力?!睆垜c說道。

目前中壩已經有了自己的“電商服務頁面”,“中壩水晶蘿卜”“中壩生態大米”等本地特色農產品一鍵購買,產品名的后面也多加上“預售”的標注。

“谷子一打一收倉,我們馬上就安排發貨,統一真空包裝,保證質量?!敝袎未宕逯榻B,加之政策支持以及同郵政方面的合作,“通過直播已經積累起供應需求,農產品銷售基本是供不應求?!?/p>

目前,中壩村在政府支持和企業關注下,已經發展出自身的特色產業,比如生態米品牌以及“雷竹筍”“瀛山霧芽”茶葉等。連續幾年,中壩一直在瞄準特色產業,對于過程中難解決的配套問題,“我們一直在爭取騰訊公益上的捐贈項目”,鐘萍方表示,“如今已經有了100畝的標準化茶園?!?/p>

除此之外,隨著中壩村直播事業發展起來的還有直播人才。2021811日,張慶帶著村民和村干部在暴雨中完成“壩壩”視頻號直播首秀,開播的第一個小時就獲得2093人次觀看,銷售農產品4萬多元。

這場直播改變的不只是農產品的銷路,還有中壩村村民生存和生活的可能性。40多歲的脫貧戶黃永會就是其中一員。

“從趴在窗戶上看“壩壩”直播開播,到接受培訓成為一名主播,從不知道怎么看鏡頭、不知道如何互動、不知道如何推銷產品到如今自己撐起一個直播間,2021年,黃永會僅僅是直播賣蘿卜就實現1萬多元的增收?!睆垜c在介紹中壩村的直播成果時如是說,如今黃永會已經成為村里的養殖大戶。

最初,中壩村的主播團隊只有8人,在他們實地培訓下,本土人才迅速成長。后續“多場直播,農產品銷售額達100多萬元,集體經濟收益實現0的突破,接近20萬?!痹诳诒椭辈サ碾p重加持下,中壩村的部分農產品已然實現“身價翻倍”。

“帶來的改變是余糧盡銷”,騰訊公益日前舉辦的“區域性公益嘉年華重慶專場”探訪活動上,鐘萍方總結成果時還有些激動。

社會力量作為“補充部門”

改變的發生讓村民嘗到實實在在的甜頭,駐村干部們的工作也因此高效很多。

“我們更好動員村民了”,鐘萍方以修路舉例,“要修一條路,這不是一個人或者某個人的事,是大家的事,所以每個人都有干勁,都想干、都愿意干?!?/p>

除此之外,直播也拉近在外務工、讀書的村民與村子之間的日常聯系,如果當日在某位村民家直播,恰巧該村民家里有人在外面,“我們就可以直播連線,讓他們見個面?!?/p>

更令人欣喜的是,隨著農產品和家鄉產業的不斷成型,越來越多的外出務工村民返回中壩,家門口就業得以實現。正如張慶在介紹中壩村發展時常提到的話,“打通鄉村最后一公里”,包括村民創收的最后一公里。

從結果回溯,如今勞動力充盈的中壩擁有了產業擴張的基礎,但也有更多問題新生,比如引領型、知識型人才是否存在斷代問題?如何保證這樣的模式持續運轉……

“村要振興必須要有人來干”,鐘萍方介紹,為此村里建立了一套專門的“鄉村振興人才培養計劃”:從2019年開始,把村里100多個適學兒童統計造冊。每個升學階段,發放助學金,“到現在大概發出去12萬多助學金”,鐘萍方等人希望中壩30年內能夠培養出500位大學生,“讓村里的人成才,鄉村才能振興”。

這些錢從哪來?以中壩村為樣本,據介紹大概有兩個方向,其一是集體經濟的盈余以及鄉賢自發的支持,其二是重慶市慈善總會引入騰訊公益上公益項目的捐贈?!拔覀兪盏搅撕芏嗑杩?,比如騰訊公益。自己村里老百姓也支持這個項目,第一次募捐,村里人自己就捐了4萬塊?!?/p>

社會力量的加入,正在補足中壩村建設更多的缺口與角落。

在人居環境方面,“從中央到地方都非常重視人居環境建設,這也是我們老百姓切身受益的地方?!辩娖挤教貏e提到了中壩村“改廁”問題,“2020年我們整村改廁”,從無害化廁所到化糞池,除了政府撥款以外,來自社會上的公益資金也“解決了很大問題?!?/p>

與此同時,中壩村也作為受益村落,參加了騰訊公益發起的“一村一夢想”和騰訊公益慈善基金會發起的“區域性公益嘉年華重慶專場”?!拔覀儸F在有專門的資金用于茶園等產業的發展,有專門的因病因學困難家庭資助金,還安裝了260多盞路燈?!?/p>

而這些都離不開地方慈善會系統的作用,“綦江區慈善會來帶領著我們一起干,把項目需求廣泛發布、廣泛動員、多方合作”,鐘萍方認為在地發展的社會力量首功便歸于慈善會,“把我們的路修通,解決了發展最基礎的一步?!?/p>

這條路不只是油化公路,還有一條數字公益路。

“老百姓經常講,要致富先修路?,F在應該講:要致富先修數字路。在數字化、智能化時代,地球是平的?!敝貞c市慈善總會副會長況由志表示,“大山深處的老百姓特別是年輕人,一旦掌握了數字工具,他的命運、他家庭的命運、他所在地區的命運,都會隨之而改變?!?/p>

對于公益事業發展本身,這樣的鄉村數字公益路還會帶來更多有益的補充。來自重慶市潼南區慈善會的王雅薇介紹,在騰訊公益籌款期間,他們會鼓勵每個受助村的村民自行發起一起捐,每個村所籌的款項專用于這個村的建設,“是受助人也是捐贈人,培植一種在地的數字公益生態?!?/p>

況由志介紹,街鎮、村居是重慶市慈善總會今后互聯網募捐發動的重點,“用數字化變革引領鄉村振興,用數字化工具武裝新農人,讓更多山里人改變命運?!?/p>

如今,中壩村的命運已經被改變,“社會治理這塊也跟著好起來了,現在的鄉風文明也更好了,真正帶動了一個地方的發展?!碑斎蛔兒玫牟恢皇侵袎?,“附近的村鎮也在向我們靠攏、學習。我們會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p>

網絡編輯:鳴星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