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零食為什么這么好吃?味精與高鮮味精的故事

幾十年后,包括美國人在內的西方,早已不再提“味精有害健康”。他們的零食類食品也開始大量使用味精、高鮮味精類鮮味劑,譬如薯片。近些年推出的“特鮮味精”“高鮮味精”,被稱為第二代味精,其實主要成分仍是普通味精的谷氨酸鈉(Monosodium Glutemate)、鳥苷酸鈉(Disodium 5’-Guanylate)、肌苷酸鈉(Disodium 5’-Inosinate)“三合一”,但配比更科學,使人們的味覺系統對其鮮味感受度提高了幾倍。

責任編輯:陳斌

網上盛傳:味精有害健康,雞精更天然。味精真的有害嗎?雞精真的更健康嗎?咱來聊聊味精的故事。

1907年,日本東京帝大化學家池田菊苗,從38公斤海帶里提煉出38克鮮味物質(含量1‰),經研究后確認為谷氨酸鈉。后來,科學家們發現:在幾乎所有動、植物體內,都存在谷氨酸鈉,人體也會自我合成這種氨基酸,其實再尋常不過,谷氨酸鈉在人體內參與蛋白質正常代謝,促進氧化過程,對腦神經和肝臟有一定保健作用。

隨后,日本商人鈴木三朗助投資于池田,開始生產谷氨酸鈉產品,這一品牌延續至今,就是大名鼎鼎的“味之素”。

“強力味精”是什么?

1920年代,中國近代化工專家吳蘊初,在上海建立“天廚味精廠”,用水解法降低生產成本,推出本土產品“佛手牌”,并以中文命名為“味精”。這是近代中國民族工業起步階段的幾大成就之一,逐步提升了我國民眾的生活福祉。

1913年,池田的學生小玉新太郎,在肉類中發現了肌苷酸,這是肉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校對:胡曉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