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女作的復興:青年導演崛起了嗎?
它們所彰顯出的問題意識與情感表達已然與上一代電影人形成了巨大的差異,標志著1980年代之后出生的年輕人漸漸形成了新的電影語言和敘事模式。
與上一代藝術片導演“出走”家鄉的欲望相比,年輕一代的導演在創作上紛紛選擇了“回歸”,他們試圖在家鄉的風物和方言的韻律中尋找自我,這或許也是一種后全球化和城市化時代的集體癥候。
責任編輯:李慕琰
《撥浪鼓咚咚響》取材于導演白志強在農村幫扶工作過程中接觸到的真實案例,全片沒有一位專業演員,都由素人本色出演。
2023年可以被看作是中國電影的復興之年,在經歷了三年疫情考驗之后,曾被視為“特困行業”的影視業有了回暖的跡象。六天春節檔創造的67.58億元票房恢復了市場信心,幾年中積壓的電影陸續登陸院線,電影院重新成為城市重要的公共空間。
3至4月,一批導演的處女作紛紛上映,白志強的《撥浪鼓咚咚響》、喬思雪的《臍帶》和孔大山的《宇宙探索編輯部》在一個月左右先后上映,以截然不同的風格帶給觀眾多元的觀影體驗,拓展院線的表達空間。
這些電影既有針砭時弊的現實主義作品,也有充滿奇思妙想的詩意科幻,既涉及個人情感飽滿的回鄉敘事,也有書寫邊緣人的抒情詩??傮w來說,盡管這些處女作還稍顯青澀,但它們所彰顯出的問題意識與情感表達已然與上一代電影人形成了巨大的差異,標志著1980年代之后出生的年輕人漸漸形成了新的電影語言和敘事模式。
《不要再見啊,魚花塘》幾乎完全是導演牛小雨私人故事的再現,奶奶的扮演者正是導演本人的祖母。
公共意識與私人記憶
現實主義是中國電影百年歷史不可忽視的傳統,一代代電影作者通過對公共議題的表達彰顯知識分子的社會責任。在宏大歷史敘事之外,小人物的悲歡同樣構成了現實主義電影堅實的基礎。
2018年,文牧野以一部《我不是藥神》出現在觀眾視野當中,這部電影描繪了一場跨國藥物買賣的冒險,引發了人們對醫療資源分配問題的廣泛討論,成為年度現象級電影。這部電影在當年收獲了30.7億元人民幣的票房,證明了年輕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校對:星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