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9.2分!人間百態,都在這部高分紀錄片里
最近,有一部高分國產紀錄片,聚焦于中國人靈活就業的創新樣本,把原本不被人熟知的領域帶到了大眾面前,讓我們看到,生活也的另一種模樣——
《這貨哪來的》
紀錄片由之前大火的《人生一串》原班人馬制作而成,二者風格很像:市井煙火,百萬文案,妙手剪輯,終成一碟互聯網時代的美味小菜。
01
手機殼,誰都有幾個。從“沉迷暴富”到“早日上岸”,在千篇一律的商業產品手機之上,我們又用互聯網消費美學創造了獨屬于個人的身份標識。
從某拼的十元盲盒,到所謂的設計師品牌,華強北的手機殼世界中正在上演著一場場有關時尚的愛恨情仇。
能賣出去就是爆款,賣不出去就是尾款??赡苌谰驮谝痪€之間,畢竟誰也無法預料今天的網民明天的愛好。
為了能夠榨干過氣手機殼最后一絲價值,這條產業鏈上的“藝術家”:阿水、掛哥和伊哥,組成“手機殼三人組”,充當著淘汰手機殼們的“救命恩人”,讓它們重新流通。
三人小組騎著高啟強創業版電動車游走于城市的大街小巷,光是隱蔽的倉庫就足足有五個。時代在進步,狡兔不能只有三窟了。
拿貨之后,分銷渠道也靈活多變。一部分在淘寶以10元包郵的盲盒賣出,里面正常都有大約十個殼子。
買家是閉著眼抽的盲盒,賣家可是睜著眼放進去的。一想手機殼盲盒都是如此,其他也就可想而知了。
還有一部分呢,則需要通過商人們的傳統手藝賣出——夜市地攤。
在這里,疲憊了一天的白領們開始報復性消費,買手機殼就等于買“窮人的貂”。而三人組,則使手機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校對:胡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