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崇華:在充滿變量的世界中追求永續
編者按:
87歲的鄭崇華拾級而上,緩緩走上演講臺,頭發向后梳得齊整,只有前額的發絲微微泛白。他從西裝左側的內袋里掏出一張演講稿,語速和緩。作為全球最大的電源供應器制造商臺達集團的創辦人,臺上的鄭崇華沒有鋒利的棱角,眼里盈著淺淺的笑,顯得謙恭和順。
受新冠疫情影響,他上次來北京還是三年前,“把前幾年的遺憾給補上了,真的很開心!”自2006年啟動“臺達杯”國際太陽能建筑設計競賽,鄭崇華幾乎每年都會從臺北飛到各地,參加該賽事的頒獎會和啟動會,“看看獲獎團隊的創意,學習綠建筑領域的新知?!边@項賽事以“可再生能源建筑應用”為題,已連續舉辦11屆,賽題覆蓋了新農村建設、美麗鄉村、城市住宅,有建筑改造、災后重建、適老建筑、幼兒園、科考站等多種類型。
臺達創立于1971年,總部位于臺北,是全球電源管理與散熱解決方案的領導廠商。秉持“環保 節能 愛地球”的經營使命,臺達在發展高效產品方案外,一直致力于打造綠色節能建筑。據國際能源機構(IEA)全球建筑物跟蹤報告數據,2021年建筑物的運行消耗了全球最終能源消耗的30%,碳排放占能源部門總排放量的27%。要實現2050年全球凈零排放目標,建筑行業亟待更快速的變革。
在臺灣,鄭崇華被媒體推崇為首位“企業環保長”。在他看來,綠色建筑不在于運用了多少新潮的技術和建材,其真意在于設計簡單、符合大自然的運轉模式,以達到“資源使用減半,人民福祉加倍”的目的。
一談起環保理念與節能減碳技術,鄭崇華先生就立刻神采飛揚、侃侃而談。
流離中成長,寧靜中崛起
鄭崇華對“綠色建筑”的感知始于童年時代。1936年,他出生在福建建甌,父親是中醫,母親在小學任教。建甌有機場,為躲避日軍轟炸,鄭崇華在5歲左右隨母親搬回閩北老家。外祖父家的廳堂十分寬敞,天花板很高,墻厚且中空,隔熱效果很好。大廳兩旁各有一個天井,即使大門緊閉,空氣也能保持流通。正是靠著這種建筑方式,廳堂總是四季宜人。
外祖父在當地做茶葉和木材生意。那時,砍下的杉木通常堆放在支流岸邊,等砍伐告一段落,便將木材推入河中,任其順流而下匯入河口,再統一綁成木排。木材生意最怕山洪,零散的木材會被沖得七零八落。外祖父講信用,每次都會用合理的價錢將這些遺散的木材從附近居民手中買回,后者也就樂于幫忙撿拾并送還。即便山洪會造成折損,外祖父仍會信守承諾,準時交貨并維持品質。鄭崇華日后正派、誠信、務實的企業經營風格就來自家族的言傳身教。
父親對他潛移默化地塑造則體現在人生價值方面。隨著戰爭深入,鄉下也沒能躲過轟炸。最后一次轟炸時,飛機上投下的不是炸彈,而是石頭。不久,當地暴發鼠疫,大家才知道那些石頭上帶有鼠疫菌。原本留在建甌行醫的父親也因此搬回鄉下。父親治病不分身份地位,經常深夜還要出診。為了避免傳染給家人,父親每次回來會先在柴房更衣洗澡,進家門時已是精疲力竭。雖然沒有子承父業,但父親“做人要規矩,有正義感,知足常樂,工作全力以赴”的信念影響了鄭崇華的一生。
1949年,為了繼續求學,13歲的鄭崇華隨舅舅輾轉來到臺灣,開始了長達十年的以校為家的孤身求學生涯。1959年從成功大學電機系畢業又服完兵役后,鄭崇華加入了亞洲航空公司。雖然沒有條件按照理想中的那樣出國繼續深造,但鄭崇華一路從動蕩和變數中走過,堅韌樂觀。在他看來,這場錯過反而讓他有機會全程參與和經歷臺灣由農業社會一步步發展工業并進入國際市場的過程。
在航空工業及美商電子元器件制造公司服務的十年里,鄭崇華養成了重視產品可靠度和品質的習慣,積累了企業管理的經驗和能力。然而,也是這段經歷讓他意識到,這些外商只是看上了臺灣的廉價勞工,一旦訂單不夠便立刻資遣員工,對研發與設備的投資并沒有長期規劃。為了證明中國人可以做出最好的產品,也看到了臺灣蓬勃的市場需求,鄭崇華創立了臺達電子。
1971年臺達剛成立時,辦公室設在田埂邊的一個小廠房。雖然只有十五人,但鄭崇華要求品質一定要符合國際水準。因為品質好價格低,臺達很快就在臺灣市場脫穎而出。創業三年后,第一次石油危機爆發,全球經濟不景氣,本地廠商訂單大受影響,但也正以此為契機,臺達開始轉做外商。度過了最初的青黃不接,20世紀80年代,臺達開始邁出全球化的腳步。
和過去部分在臺灣投資設廠的美商不同,臺達在全球各地的工廠都建立起了良好的口碑。因為從不隨便裁員,更不會輕易撤資,海外員工的向心力很強。如果海外公司有能力設計產品,總部也會評估可能性后支持,“我們在當地設廠培養了很多人才,要考量他們的生活,要找機會給他們,不能為了短期沖擊而做大改變。若是我們看到別的地方更好就撤資,他們怎么辦?他們很盡心為我們工作,我們要善待他們?!编嵆缛A在《實在的力量》一書中闡述了自己的經營理念。
低碳綠能是未來,也是商機
臺達的英文名“Delta”在數學上代表“變量”。鄭崇華曾經目睹了無數業界佼佼者消失在競爭的洪流中。他深刻地意識到,市場永遠在變化,公司要避免被淘汰的命運,就必須一直變革。當臺達坐穩了全球電源供應器供應商的頭把交椅,鄭崇華的腦海里便蹦出了一連串問題,“若有一天科技進步到系統需要的能量變得非常小,或是將來電力系統改用直流電,不再需要交流轉換直流的電源供應器了,臺達要怎么辦?”他希望找到讓公司永續發展的新路徑。
創立52年來,臺達經歷了從電視機元器件到個人計算機電源供應器、從元器件到系統與解決方案、從信息通信科技到能源科技的無數次轉型。如今的臺達除了為全球提供電源管理與散熱解決方案,也在工業自動化、樓宇自動化、通信電源、數據中心基礎設施、電動車充電、可再生能源、儲能與視訊顯示等多項產品方案領域居重要地位。
在鄭崇華看來,企業不應只顧眼前賺錢,而應該把視線放遠,了解未來市場的需要。很多企業將環保視作負擔,但鄭崇華認為企業經營應該有更聰明的做法,“業者應該把握節約能源及環保意識的高漲,投入節約能源產品的研發和生產,這方面可以發展的領域相當寬廣?!背颂嵘扔挟a品的用電效率,臺達也嘗試投入像太陽能光伏發電和燃料電池等潔凈能源為代表的前瞻性產業,并已具備太陽能電力系統整體解決方案的能力。
在2023年“臺達杯”國際太陽能建筑設計競賽啟動會的演講中,鄭崇華提及了于2015年啟動的臺達美洲總部。該建筑位于美國加州費利蒙市,被認為是臺達綠色建筑解決方案的最佳示范。在該建筑中,臺達運用了地源熱泵系統,并整合太陽能光伏、數據中心、能源管理、LED照明、電梯電力回生、電動車充電等多項節能產品與解決方案,達到“凈零能耗”的成效。
臺達于COP 21期間舉辦臺達綠色建筑特展,創辦人鄭崇華先生在臺達美洲總部大樓模型前留影。
地源熱泵系統是在地下30英尺左右鋪設管道,管線中被灌入了1.2萬加侖不斷循環的水。利用當地地底常年維持在21攝氏度的特性,這些水會在夏天時將室內熱量排入地底以降低溫度,冬天時則從地底吸取熱量提升室內溫度。這些發揮重要功能的管道是由化工廠的廢料制作而成,不僅減少了廢料污染,節約了成本,也比金屬管道有更強的抗腐蝕性。除了地源熱泵系統,建筑物樓頂還安裝了很多太陽能光伏板。如此一來,整棟建筑的空調系統都可以不依靠外來電力。在鄭崇華看來,研發和生產對社會有貢獻及價值的產品,不僅是對可持續發展理念的推動和踐行,也會給企業帶來源源商機。
七十五年前,在臺中讀初中時,每當晚上想家,鄭崇華都會仰望星空。浩瀚悠遠的宇宙讓他感嘆人類的渺小,也撫慰了游子孤單的心。在他印象中,那時的臺灣沒有什么空氣污染或光害,天空總是透亮澄澈。十五年前,他向相關單位申請,在臺北家附近的公園里種植了幾株梅花。梅花并不適應當地的氣候,鄭崇華花了不少心思照料,時常早起澆水,節假日就去松土、施肥,他享受著這份親近自然的單純快樂,也希望讓梅花的清香更悠遠。
如今,年近九旬的鄭崇華仍然在為環保事業奔波呼吁。在他看來,無論是支持相關活動,還是開發的產品、使用的制程和廠房,點滴之處都是作為企業公民對環保理念的秉持。這條路充滿挑戰,但同道者越來越多。地球能永續運行么?這份宇宙的恩典未來會是何種模樣?鄭崇華的答案就在他對年輕人的寄語中——“盡量去做,只要實實在在地、一樣一樣地把事情做出來,信心就會油然而生?!?/p>
2008年經國際天文聯合會(IAU)小行星命名委員會審議通過,編號168126小行星正式命名為“Chengbruce(鄭崇華)”,以肯定鄭崇華先生追求環境永續、善盡綠色公民責任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