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文玲:消費將成為拉動2023年經濟恢復發展的第一動力

4月12日,2023年中國消費發展論壇在海南??陂_幕。此次論壇由海南省商務廳、廣東省商務廳指導,由南方報業傳媒集團、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聯合主辦,南方周末報社承辦,匯聚政府、學界、媒體、企業等多方力量,以“擴大消費與消費結構轉型”為核心議題展開。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總經濟師陳文玲帶來主題演講《關于擴大消費需求的幾個基礎性問題》

以下為演講實錄:

現在提振消費,就是穩經濟,就是穩預期。從近三年疫情來看,2020年中國是唯一一個實現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增長了2.3%,但是消費下降了3.6%;2021年經濟增長了8.1%,消費相應地回升,但沒有達到2019年的水平;2022年,經濟增長了3%,比預期5.5%低了2.5%,但消費負增長0.2%。所以,現在看起來,穩預期最主要是穩消費的預期。

    消費,為什么這么重要?因為近十幾年以來,消費在三駕馬車中拉動經濟增長60%以上,即在中國經濟增量中占60%以上,也就是說中國經濟的增長有2/3是靠消費拉動的。

    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我們要堅持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把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起來,增強國內大循環的內生力和可靠性,提升國際循環的質量和水平,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著力提高全要素生產率,著力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著力推動城鄉融合和區域協調發展,推動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

    擴大消費需求、提振消費信心和能力,是保障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可持續發展和構建順暢的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基礎性支撐。

    消費這駕馬車是拉動經濟的第一動力,這是毫無疑問的。要把恢復和擴大消費放在(經濟發展的)優先地位,是不是就因為經濟遇到問題了才這樣做?是不是只在2023年這一年這樣做?我認為不是,未來很長的一段時間、一個時期內可能都要擴大消費需求,把消費放在優先地位。在我們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中,消費應該是跑得最快的那一駕馬車,應該是馬力最大的那一駕馬車,這樣中國經濟才有可持續發展的強勁動力。

    擴大投資主要是政府行為,必須能夠帶動社會投資,而現在帶動力是比較弱的。擴大出口、暢通國際大循環,但現在確實是國際大循環受阻,全球性資產負債表通縮。我覺得消費能力下降不是中國一個國家的問題,而是全球性的問題。所以國際大循環受阻,我們也看到了,有人說中國的出口在下降,但出口下降一方面有供應鏈重構的因素,但并不是從基本面動搖了中國的制造業,動搖了中國經濟發展的基本面,而是由國際大環境改變所致。

    對于消費,從長周期來看,我們要厘清和認識五個方面的消費基礎性問題:

    第一,供給側和需求側的關系。我們不能一提供給側就忘了消費和需求側,一提擴大消費和需求側,就忘了供給側,這兩者是有機的整體。供給側和需求側在不同的商品結構中,即不同的消費對象中,有不同的規律。

    比如,對于有形商品來說,對于貨物貿易來說,消費是在市場上起決定性作用的,市場經濟運行的起點應該是消費需求,這樣才能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對于無形商品來說,例如文化、教育、思想品、影視劇等無形商品來說,供給側則起決定性作用,供給側有什么樣的產品,才能創造出相應的消費需求和消費能力。這兩者的規律是完全不一樣的。從供給側,我們要在有形商品的生產上滿足潛在的消費需求、即期的消費需求和嶄新的、被供給創造出來的消費需求,這三大方面的消費需求和需求側結構,決定了供給側的結構和變革方向。在文化等無形商品的供給中,供給側決定了需求側,當然需求側反過來還會推動供給側。

    第二,線下消費和線上消費的關系。三年疫情中,線上消費蓬勃發展,但疫情之后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隨著體驗式、沉浸式消費需求的增加,在消費的供給結構上,一部分實體店會向線下回歸,特別是體驗性的實體店會回歸。我認為,現在線上的消費和實體運營已經成為一體,我們不能把網絡平臺看成虛擬的網絡,網絡平臺背后是實體的運作。商務部去年請我講消費的課,我專門在網上體驗了網絡平臺的銷售過程,特別是抖音網紅直播帶貨。帶貨看著是在平臺上進行的,但背后有強大的物流系統,有強大的金融系統,有強大的結算系統,最重要的是有比較完善的信用系統。

    我在網上嘗試購買高端的消費品,比如端硯、紫砂壺等,你買之后說我想退貨,就會有申請退款,申請退款后會彈出來退貨“原因”,其中有商品規格不對、不想要了、拍多了、質量不行、七天無理由退貨等等,讓你選任意一個理由,退款一般不到5分鐘,有時候大約是1秒鐘退款就可以到位了。如果沒有強大的金融系統,這種退款、結算沒有那么快。買貨之后,例如紫砂壺、珠寶等,它要進入這個平臺的質檢中心,由平臺聘請的專家做商品的鑒定,物流系統在全國3天內基本到貨,到貨不滿意,7天內無理由退還,這得是多大的一個支撐體系。我們看似是一個平臺,但背后的強大物流系統有多少人就業?金融系統有多少人就業?質量鑒定、珠寶鑒定等需要多少鑒定人員?還有多少具體解答問題的客服人員?他們在平臺的流通組織形式上,形成了一個強大的支撐體系。所以,你看著是平臺、是線上的,但流動的都是線下的,這是一層意思。

    再一層意思是,未來一批實體店會回歸,特別是體驗式的實體店,現在我們可以看到路邊的專業的定制衣服、購買衣服的店鋪增加了,高端的超市和便利店現在也在起步。

    第三,物質消費和精神消費的關系。物質消費的規律,我概括成“剛性+彈性+連續性”。它是以剛性需求為主,滿足吃穿住行的基本消費需求,這些是剛性消費需求,遲福林院長講3億農民工落戶城市產生的(消費需求)基本都是剛性消費需求。彈性消費需求空間較大,中產階層的人群越大,彈性消費需求的潛力就越大,形成大眾成熟消費社會的可能性就會越大,市場經濟的作用就越大。連續性,在不同階段,剛性消費、彈性消費的概念與內涵是不同的,所以消費的升級,沿著這兩個脈絡都可以找到其未來的方向。

    精神消費需求,我概括為“柔性的+彈性的+粘性的”,因為一旦形成精神方面的消費需求,一定是軟性的消費需求,還是彈性的,再加上粘性,精神消費需求形成的消費需求偏好,就會產生路徑依賴,就會產生消費的內在動力和追求,它和物質的消費需求,升級路徑是不同的。

    第四,即期消費和全生命周期消費之間的關系。2023年主要要擴大的是即期消費需求,但未來消費對于中國人來說,一定是面向全生命周期的消費需求。中國是個儲蓄型的國家,儒家文化圈的國家像日本、韓國等國家,都是儲蓄型的社會,而儲蓄型的社會特點是量入為出,是用昨天的錢、今天的錢來圓明天的夢,來滿足未來全生命周期的預期支出,所以它和即期消費需求的規律不同。

    比如,即期消費需求主要是購買滿足基本生活需求和在此基礎上升級的消費需求,全生命周期的消費需求主要是購買長周期的耐用消費品。例如住房就是長周期的耐用消費品,作為購買者是一次性的消費支出,但是未來幾十年攤薄、幾十年享用,這就是長周期耐用消費品,它和彩電、冰箱、洗衣機等原來的耐用消費品含義是不一樣的。養老肯定是每個中國人的責任,養育后代肯定是人類的責任,即期消費和長周期消費,它們的關系,作為中國人來說,我們用于長周期消費的儲蓄,在全世界占比中是最高的,我認為這是好事,這是我們社會與家庭穩定的保障。

    比如,2022年中國消費下降,但儲蓄額增長了17.84萬億元,2023年一季度全國儲蓄額增長了15.39萬億元,其中9.9萬億元是住戶儲蓄。這說明什么?說明我們有風險意識,說明我們還在為未來全生命周期的長周期消費準備。要把一部分(長周期)消費給轉化為即期消費,就是要創造更好的消費環境,用更好的消費環境、有利于消費的制度來激活其消費意愿。設計有利于擴大消費的制度,將剩余的錢轉化成即期的消費需求,這是我們應該做的,例如去年17.84萬億元新增儲蓄中,70%是定期,30%是活期,這30%的活期可以轉化為即期的消費需求。如果要把中國人的定期(儲蓄)轉化為即期消費需求,我認為這個轉化比較難。但如果把30%的活期儲蓄轉化為即期消費需求,只要我們有比較積極的刺激消費的政策和制度,這一點就可以做到。

    另一方面,要擴大消費就要增加收入,必須要有錢消費,沒錢說消費就是一句空話。必須要增加收入、增加就業,例如18-24歲的年輕人,去年的失業率達到18.4%,今年一季度下降到16.2%,這說明就業增加了,形勢在好轉。但年輕人的就業群體,在16-65歲適齡勞動力之間,還是就業率最低的群體,所以,增加年輕人的就業,給年輕人創造就業的機會、創造增加收入的機會、創造可以消費的收入或者叫即期購買力,這一點至關重要?,F在,海南消博會正在進行,消博會的定位是全球消費精品展示交易平臺。作為今年中國四大展會中首場線下舉辦的展會,本屆消博會的舉辦對中國乃至全球消費市場都有著不平凡的意義,預祝消博會圓滿成功!

    謝謝大家!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