遲福林:穩定消費預期 擴大消費主體 推動消費結構升級
4月12日,2023年中國消費發展論壇在海南??陂_幕。此次論壇由海南省商務廳、廣東省商務廳指導,由南方報業傳媒集團、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聯合主辦,南方周末報社承辦,匯聚政府、學界、媒體、企業等多方力量,以“擴大消費與消費結構轉型”為核心議題展開。
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院長遲福林發表主題演講《穩定消費預期,擴大消費主題,推動消費結構升級》。
以下為演講實錄:
改革開放45年來,我國實現了從短缺經濟時代到消費新時代的歷史性跨越。十幾億人消費潛力的不斷釋放,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當前,“把恢復和擴大消費擺在優先位置”,關鍵是做好消費預期、消費主體、消費結構這“三篇文章”。
一、著力穩定消費預期
1.穩增長重在穩消費預期。2022年,我國消費市場受到疫情嚴重沖擊。例如,最終消費支出對經濟增長貢獻率由2019年的57.8%下降到32.8%。[1]當前,消費預期有所恢復。今年初消費者信心指數出現反彈,2月份達到94.7%,與2021年平均110%以上的水平相比,恢復力度仍有差距。從居民儲蓄看,2022年住戶存款增加17.84萬億元[2],創歷史新高;其中,居民消費預期不穩而加大預防性儲蓄的因素不容忽視。
2.穩消費預期重在穩就業。消費是收入的函數,收入是就業的函數。消費預期不穩和消費者信心指數偏弱的重要原因在于就業壓力加大。2023年3月,全國城鎮調查顯示,失業率為5.8%,比上月上升0.3個百分點;其中,16-24歲人口的失業率為16.0%[3]。全面落實就業優先戰略,穩定和擴大就業崗位,對于穩定消費預期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中國人民銀行公布的2023年一季度就業形勢調查結果顯示,約41.2%的受訪者仍表示“形勢嚴峻、就業難”,他們對未來的就業形勢感到“不確定”[4]。
3.穩就業重在穩企業。1.7億戶市場主體是經濟發展的動力源、就業的頂梁柱。目前,受多重因素影響,企業發展面臨多重壓力。例如,2023年1-2月份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下降22.9%。下一步,使國企敢干、民營敢闖、外企敢投,需要著力調整結構性政策和深化結構性改革。比如,全面清理不利于民營經濟發展的某些政策;恢復國內外市場的雙向交流,支持企業開拓國際市場;對服務業領域的市場主體,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鞏固并增強趨暖的態勢;明顯提升財稅政策惠及小微企業的廣泛性和有效性,等等。
二、著力擴大消費主體
1.擴內需、促消費關鍵在于強主體。有研究顯示,我國中等收入群體中,產業工人與個體經營戶占比超過50%,這部分人群一旦遭受疫情災害、經濟大幅波動等外部沖擊,有可能造成收入下降,并對消費帶來直接影響。例如,2020年約有5000萬的農民工和近4000萬個體經營戶的就業受到疫情沖擊[5],從而制約了這部分群體的消費行為。為此,需要出臺更加積極的保消費主體的具體政策,使之敢消費、能消費、愿消費。
2.擴大消費主體重在“擴中”。從國際經驗看,避免中等收入群體縮水并且持續擴大中等收入群體,不僅有利于穩定消費,而且有利于穩定市場。目前,我國中等收入群體占總人口的比例將近三分之一,占整個消費比重近50%。有研究預計,到2030年,我國中等收入人群的比重有望達到50%左右,在整個居民消費中的貢獻率有可能接近80%[6]。
3.擴大中等收入群體是根本。擴大中等收入群體的難點、重點在農村。隨著全面脫貧任務的完成,要把推動農民收入增長作為鄉村振興的中心任務,作為衡量鄉村振興的核心指標。要推動收入分配改革,加大對低收入者的支持力度,著力縮小收入分配的差距;要通過深化農村土地產權制度改革,提升廣大農民的財產性收入水平。
“釋放新需求,創造新供給”的一個重要載體是人口城鎮化。從相關數字看,近3億農民工及其家庭的消費需求遠未釋放。農民工只能以勞動者的身份加入工業化過程,卻不能以城市消費者的身份加入城市化過程。為此,加快由城鄉二元向城鄉融合發展轉變,讓“農民工”成為歷史,是進入消費新時代的重大任務。
三、著力推動消費結構升級
1.城鄉居民消費結構升級有巨大空間。2013-2019年,我國城鄉居民人均服務性消費支出水平從5216元上升到9886元,年均增長11.2%;占人均消費支出的比重從39.7%提升到45.9%,年均提升1個百分點。未來10年左右,我國居民消費結構升級仍是一個基本趨勢。這幾年受疫情沖擊,消費增長出現波動。例如,2022年我國人均服務性消費支出水平為10590元,略低于2021年的10645元;占比為43.16%,比2021年低1個百分點,尚未恢復到2019年45.9%的水平[7]。但總的看,城鄉居民消費結構升級的大趨勢并沒有改變,未來10年左右仍有至少10個百分點的提升空間。預計到2025年,城鄉居民服務性消費占比有望達到或超過50%,到2030年有望達到55%左右。14億人的消費結構升級,蘊藏著巨大的消費潛力。
2.加快服務業市場開放是推動消費結構升級的重大任務。當前,制約消費結構升級的突出矛盾仍是服務供給的規模、質量、效率與城鄉居民的服務性消費需求不相適應。例如,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程度的不斷提高,銀發消費市場快速增長。從現實情況看,老齡服務體系與產品供給體系同需求相比仍有較大差距。當前,在教育、醫療、信息、文化等領域面臨新消費不斷涌現但消費供給又難以適應需求的突出矛盾。這就需要加快推進服務業市場開放,鼓勵和支持中小微企業發揮靈活高效的特點,滿足涌現的新消費需求;需要加快服務貿易創新發展,推動服務領域的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的對接,全面提升服務供給的質量和效率。
3.加大公共消費力度是推動消費結構升級的重要條件。從國際經驗看,工業化后期公共消費占比將逐步提升。從我國的現實看,對居民家庭消費產生擠出效應的往往是家庭在住房、醫療、養老、基礎教育等方面的支出負擔和預防性儲蓄。政府公共消費優先向教育、養老、醫療和育幼等重點民生領域傾斜,將帶來比較好的乘數效應。這就需要加大公共消費支出力度,加快完善基本公共服務網絡,尤其是擴大工傷、失業保險的覆蓋面和保障力度。例如,2022年全國城鎮就業人數為4.59億人,但失業、工傷保險參保人數分別為2.4億人、2.9億人[8],其中的缺口主要是靈活就業人員。著力推動全國統一的公共消費基礎設施建設,降低公共消費成本,已成為拉動消費增長、推動消費結構升級的重大任務。
[1] 國家統計局局長就2022年全年國民經濟運行情況答記者問,國家統計局網站,2023-01-17。
[2] 農行:《2022年住戶存款增加17.84萬億元》,中國新聞網,2023-0111。
[3] 國家統計局,《1-2月份國民經濟企穩回升》,國家統計局網站,2023-03-15。
[4] 中國人民銀行調查統計司,《2023年第一季度城鎮儲戶問卷調查報告》,2023-04-03。
[5] 肖若石,《“十四五”我國培育中等收入群體面臨的風險與挑戰及應對之策》,中國經貿導刊. 2021(19)。
[6]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課題組,《以消費為主導有效擴大和更好滿足內需》,2022-09。
[7] 以上數據均來源于:國家統計局,國家數據庫。
[8] 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2022年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統計快報數據》,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網站,2023-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