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鶴鳴:金融視角洞悉消費復蘇趨勢——廣東消費復蘇趨勢深調研報告解讀
4月12日,2023年中國消費發展論壇在海南??陂_幕。此次論壇由海南省商務廳、廣東省商務廳指導,由南方報業傳媒集團、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聯合主辦,南方周末報社承辦,匯聚政府、學界、媒體、企業等多方力量,以“擴大消費與消費結構轉型”為核心議題展開。
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員李鶴鳴作了題為“金融視角洞悉消費復蘇趨勢——廣東消費復蘇趨勢深調研報告解讀”的分享。這是機構媒體發布的首份廣東省消費復蘇趨勢深調研報告,更是國內首份通過深調研金融機構的維度對廣東消費市場的復蘇趨勢進行的深調研報告。
他指出,金融交易數據是洞悉各類消費交易的最鮮活的實證,金融交易數據可以穿透式揭示消費復蘇情勢,印證各項消費復蘇政策的落地效果。另一方面,廣東是中國消費第一大省,規模占全國的1/10,廣東的消費復蘇對全國的消費振興具有極強的樣本意義。因此,通過金融視角對廣東消費復蘇趨勢進行深調研,相關結論和建議對全國的消費振興工作具有重要的借鑒價值。
以下為演講實錄:
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來賓、女生們先生們,大家下午好。我今天給大家分享的是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剛剛完成的一份消費復蘇趨勢深調研成果——《廣東消費復蘇趨勢深調研報告》。為什么我們選擇金融視角?因為我們每個人都是消費者,每個消費行為都參與形成了海量的金融交易數據。金融機構可以通過分析這些數據,了解我們的消費習慣。在我們看來,金融視角看消費復蘇的意義,在于金融交易數據是洞悉各類消費交易的最鮮活的實證,金融交易數據可以穿透式揭示消費復蘇情勢,印證各項消費復蘇政策的落地效果。
我們為什么要關注廣東消費?因為廣東是中國消費第一大省,規模占全國的1/10,廣東的消費復蘇對全國的消費振興具有極強的樣本意義。
在人民銀行廣州分行、廣州銀保監局、廣東省商務廳聯合指導和支持下,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從1月下旬到3月上旬,對廣東31家主流金融機構進行了多種形式的調研,幾乎涵蓋了廣東省內主要商業銀行,包括六大國有商業銀行的廣東省分行、8家全國性股份制銀行的廣州分行、4家總部在廣東的商業銀行、兩家信用卡中心和一家消費金融公司。
我們調研了中國人壽集團和廣東銀聯,前者是中國最大的保險集團,后者是中國銀聯在全國最大的省級分公司。我們還對五大銀行的廣東省分行的行長進行了專訪。
在全省主要經濟指標運行情況、消費市場運行情況等宏觀方面,我們還得到了廣東省商務廳、廣東省發改委和廣東省統計局等部門的積極支持。
京東、美團、餓了么、抖音、攜程和飛豬等6家互聯網平臺為本次調研提供了消費大數據,我們據此進行交叉驗證。
本次調研報告分五個部分。
第一部分:廣東消費復蘇的基本情況。
廣東消費復蘇始于2021年,2022年廣東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為4.49萬億元,同比增長1.6%。這張表是根據2000年的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數據為基點進行的回歸分析,從中可以看出2000年-2010年廣東的消費增速與全國基本持平,當時廣東的消費占全國大約1/8,從2010年到2019年,全國消費增速就逐漸超過了廣東,2019年廣東消費首次突破了4萬億,這個時候全國消費總額已經突破了44萬億,廣東的占比降至1/11。2020年的疫情期間,廣東和全國一樣,消費出現了罕見的下跌,2021年-2022年廣東消費復蘇明顯好于全國,2022年末廣東消費在全國的占比又回到1/10。2022年最具代表性,大家可以從圖中看見廣東消費的頑強與韌性。
下面看看今年的情況。這是廣東省統計局上個星期剛剛發布的1-2月份廣東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數據情況,可以看出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1.8%,其中餐飲增長18.8%,但是商品銷售幾乎零增長。
在調研中發現,廣東GDP和社會消費品零售存在“二八現象”,所謂的“二八現象”是指珠三角9市的GDP和粵東西北的比值常年保持在8∶2,社會消費品總額的比值也符合這個規律。從圖中可以看出,廣州、深圳是兩大消費中心城市,同時肇慶、河源、汕頭、珠海、汕尾等五市去年出現負增長,但是汕頭、汕尾等地今年消費反彈卻是最強烈的。
按消費品的分類來看。商品銷售約占整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9成,餐飲占1成,這就可以解釋為什么今年前兩個月餐飲消費增長接近20%,但廣東消費指數整體只增長1.8%,是因為商品銷售增長陷入停滯。實際上數據里還缺少了一個非常重要的消費品種,是住房消費,今年前兩個月廣東住房消費有了復蘇的跡象,但調研發現遠遠沒有成為消費復蘇的現象。
這是我們根據廣東省政府官網收集的與促消費相關的政策措施,截至3月初,可以從中看出發布的頻度較高。根據我們的統計,今年廣東省的政策出臺頻度是過去疫情三年以來最高的一次,由此可見廣東省層面對促消費的重視程度。
看完廣東的促消費情況,第二部分看看本次調研的重點課題:金融機構如何賦能消費。報告對金融機構給出了三個定位:執行者、參與者、受益者。
執行者。廣東省商務廳自疫情以來聯合廣東銀聯及各大商業銀行,積極協助全省各個地方政府持續發放多輪消費券,2022年的最新數據顯示,累計發放了726萬張,覆蓋了廣州、東莞、珠海等19個地市,涉及汽車、零售、餐飲、文旅等多個場景,直接及間接帶動消費金額57.6億,消費乘數12倍。主流銀行今年積極調整經營政策和考核指標,以實際行動助力促消費政策的落地。我們的調研顯示,有55%的受訪金融機構對其經營政策和考核指標進行了調整,以促進與消費直接相關的信用卡、個人消費貸款等業務更好發力,另外還有10%的金融機構在消費保障方面采取措施,間接為消費復蘇保駕護航。
參與者。在促消費的大旗局中,各家金融機構協同在促消費一線攜手營造消費復蘇的良好氛圍。今年春節期間,廣東銀聯聯合廣東7家商業銀行開展了主題促消費活動,覆蓋廣東省內超過260個品牌商圈,三千多家門店,廣東銀聯還牽頭12家銀行共同組建“金融助力廣州國際消費金融中心城市建設產業聯盟”,進一步提高消費券的活動力度。
金融機構在促消費中也互為競爭對手,我們通過這張矩陣圖可以發現,金融機構在市場競爭中主要呈現以下幾個特點:
第一,吃、住、行、游、購、娛、教育、醫療這八大生活領域是主要的促消費場景。第二,餐飲、購物、交通等小額高頻的消費場景是金融機構促消費主戰場。第三,醫療、教育是金融機構促消費發力和消費升級的重要領域。第四,數字人民幣的業務,是金融機構助推傳統消費升級的重要舉措。
受益者。消費復蘇最終要靠每個市場主體的真實業績來實現,2月末超過9成被調研金融機構確認,他們在支付結算、信用卡、個人消費貸款等與消費直接相關的業務中,至少有一項業務的業績超過了去年,甚至超過疫情前。
我們對五大商業銀行廣東省分行一把手進行專訪,結果發現,加大信貸資源供給,打造線上線下融合的消費生態;完善小微企業敢貸愿貸能貸會貸長效機制,降低消費信貸成本;創新開發更多定制化產品服務;推廣二手房帶押過戶政策,滿足居民合理住房消費需求;積極對接地方政府出臺相應汽車消費補貼政策,注重消費券發放公平性;促進跨境游、港澳游市場復蘇;促進消費下沉,提升三四線城市、縣域、鄉村環境消費升級,支持新消費領域即時金融服務等八個方面是他們重點提及的促消費舉措,我們覺得這些舉措基本都是極具針對性的,尤其在房地產相關方面,多家銀行提出要推廣二手房帶押過戶政策,這是很好的信號,在將來的消費復蘇過程中應該會起到重要的作用。
小結:通過以上介紹大家可以發現,金融機構與消費之間有唇齒相依不可分割的關系,它對整個消費鏈條的有效性、完整性、可持續性起著重要的作用,因此我們建議,金融機構應該要想方設法更了解客戶、更有針對性地給廣大消費者提供更適合的產品和服務。
第三部分:前面也提到了各個地方促消費、消費復蘇的情況,我這里再快速過一下。
從行業來看,小額高頻的消費復蘇是最快的,大宗消費稍慢,廣州、深圳是消費活力的主要源泉,但粵東西北的文旅消費復蘇更快。我們還通過對美團、餓了么、攜程、飛豬等互聯網平臺的消費大數據進行了交叉驗證,從中可以看出來,一季度廣東的餐飲消費復蘇更強,但從二季度開始,大宗消費會穩步復蘇。
具體來看一看汽車,每年一季度尤其春節期間是汽車消費的傳統淡季,今年也不例外。通過跟蹤交強險的上險量,數據顯示,到3月5日廣東累計上險量同比下降32.51%,在全國主要汽車消費市場中跌幅最大。
旅游。我們梳理了廣東21個地市2023年的春節旅游市場統計信息,并與2019年的同類數據進行了比對,珠三角9市和粵東西北的游客接待數量大概各占半壁江山,汕尾、佛山、潮州和江門等城市今年春節接待游客人數已經超過了疫情前。
線上消費方面,疫情三年線上消費成為最大亮點,現在線下消費重新打開,線上消費會不會失速?調查發現其實沒有,1-2月廣東線上消費的零售額同比增速與去年12月份基本持平,比同期的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增速還是要超過10個百分點以上。
第四部分,調研的最后,我們轉換角度,從廣大消費者的角度看促消費的成效,結論與我們對金融機構的調研基本一致。我們通過線上+線下方式隨機發放問卷,從回收的四千多份有效問卷來看,城市的中產家庭、中產人群回答問卷積極性最高。主要原因是中產群體本來就是最關注消費的,也是消費的最大主體人群。
另外,公眾調研進一步印證了對住房消費的關切,剛剛幾位專家都已經專門提到了,我再補充一下。我們通過調研發現,住房消費在居民的各類消費中是大額、低頻消費,剛性較明顯,在總消費支出不變甚至略有降低的前提下,會對其他消費形成擠出效應。因此我們建議應該設法增加消費的支出彈性,例如對失業、降薪人士的月供,金融機構可給予一定緩沖期,幫助其渡過難關。
消費券是我們現在很熟悉的名詞,調研中聽到很多人在說消費券太難搶了,但也發現,消費券領而不用的情況也非常普遍。為什么消費券經常領而不用?我們分析了原因,主要是消費券的條款設置,像使用商戶的限制、時間的限制、面額的限制以及附帶的其他的使用條件等等,但這些問題還是擋不住大家對消費券的熱愛,在抱怨太難搶的同時,如果讓他們在小額現金和大額消費券之間做個選擇,發現有2/3的消費者會選擇大額消費券。
文旅會持續復蘇嗎?從公眾視角來看,文旅同樣會延續復蘇趨勢,但與疫情之前最大的不同在于,目前大家都還不太敢出國出境,一方面因為交通、安全方面的考慮;另一方面是因為海外的旅游供應鏈的整體體系重塑還需要時間,更重要的是人們的收入還需要更加穩定和恢復增長。
汽車消費,為什么政府出臺那么多促消費政策,今年的汽車消費還是難以快速增長?調研發現,超過7成的受訪者今年根本就沒有買車/換車的計劃,僅僅是因為我們過去幾年透支了消費嗎?應該說也不是全部的原因。我們的促消費政策能否打動消費者?新能源車的配套設施建設是否跟得上新能源汽車保有量的增長?金融機構推出的產品和服務是否更適合買車一族的需求?這些都是值得我們去反思的地方。
第五部分:針對建議。
綜上所述,通過調研發現,疫情不僅讓每個人陽了一次,經濟也是病了一場,大病初愈,我們的經濟最需要休養生息,需要各方面的呵護,尤其是政策的呵護,在報告中對金融機構如何更好地促消費提出五條針對性建議:
一是充分預判消費提振的難度,摸清影響和阻礙消費復蘇的難點和堵點,在經營考核、資源傾斜、產品創新等方面抓緊儲備和繼續出臺更多政策措施。
二是充分發揮科技創新對金融促消費能力的加成作用,推出更適合不同地區不同領域的定制化消費產品。同時,進一步加大對線上消費的支持力度,鼓勵發展線上線下相融合的消費新方式。
三是針對消費恢復較慢的地區和消費領域,可繼續通過各種獎補政策予以支持,比如有針對性地發放消費券等,促使消費盡快回歸正常軌道。
四是在促進消費復蘇的同時,更加貼合居民消費升級和金融多元需求的趨勢,特別是滿足居民在普惠、養老、醫療和教育等領域的金融需求,使促消費的成果更豐富更可持續。
五是要挖掘釋放房地產對整個消費的帶動作用。廣東商品房銷售低迷對消費需求的抑制作用明顯。鑒于貨幣政策正推動市場利率持續走低,如能通過產品創新,適當降低消費者存量房貸負擔,將對消費復蘇起到更加積極的作用。
總而言之,希望金融機構能夠想方設法、全力以赴、持之以恒地把金融活水精準澆灌到供需兩端,只有把實體經濟搞上去了,大家才會有消費的信心和能力,只有消費持續復蘇,中國的高質量發展才會行穩致遠!
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