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夏特古道深處戍邊
(本文首發于南方人物周刊)
責任編輯:鄭潔 方迎忠
民警巡護木扎爾特冰川
從新疆阿克蘇溫宿縣破城子遺址出發,往北約七十公里,可抵達位于中天山深處的木扎爾特冰川腳下。這段路鄭俊乘越野車走過無數遍,最快需要兩個小時,時間最長的一次因為趕上泥石流救援,用了整整9個小時。
這是夏特古道最險要的路段。站在海拔三千六百多米的木扎爾特冰川之巔,往南可以俯瞰塔里木盆地北緣,往北翻過冰川就是天山北麓的伊犁昭蘇地區,也就是人們常說的“南疆”、“北疆”兩個方向。鄭俊所在的破城子邊境檢查站就扼守在古道的南入口處,負責守護這片邊境區域的安全穩定。
托木爾峰邊境警務站扼守在夏特古道的咽喉部位,左上側山口通往汗騰格里峰,右上側和正面山口分別通往伊犁昭蘇和阿克蘇溫宿方向
與社交媒體上夏特古道昭蘇方向的風景如畫不同,這里亙古荒涼,人跡罕至,每年5月冰雪才剛剛消融,9月嚴冬又不期而至。在調任破城子邊境檢查站教導員之前,鄭俊曾在阿克蘇多個邊境派出所工作,見慣了惡劣的自然環境,但這里的環境仍超出他的想象。
最大的感受是“風大”。古道內常年刮著7級左右大風,經常能達10級以上。每天上午,風從南起,沿著峽谷向北猛吹,午間稍緩,下午風向則恰好相反。晚間風勢愈加迅猛,大風裹著沙塵掠過山谷,發出“嗚嗚”怪叫,打在臉上如針刺刀割一般。
每周一,民警和護邊員在古道深處共同舉行升國旗儀式
為了抵御大風,民警在鐵制籃球架的增重箱內注入一百多公斤沙子,再用鉚釘固定在水泥地上,就算這樣仍不起作用。有一次,大風把鉚釘拔起,將籃球架推倒在地,又掀起來,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校對:趙立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