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急管理改革發展這五年?

2023年2月17日,赴土耳其開展地震救援的中國救援隊和中國香港特區救援隊完成國際救援任務,乘坐國航包機回國,應急管理部在首都機場舉行歡迎儀式。(人民視覺/圖)

2018年4月16日,應急管理部正式掛牌。

五年間的應急管理系統以“時時放心不下”的責任感防范化解風險,以超常規手段應對超預期因素沖擊。

黨的二十大對應急管理工作作出重要部署:“堅持安全第一、預防為主,建立大安全大應急框架”“提高防災減災救災和重大突發公共事件處置保障能力,加強國家區域應急力量建設”。

防風險、除隱患、戰災害、化危機,全災種統籌應對、全過程統一管理、全天候積極防范、全力量有效協調,應急管理工作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愈發凸顯,走出了新時代中國特色應急管理新路子。

協同高效的應急管理工作格局基本形成

“我國是災害多發頻發的國家,必須把防范化解重特大安全風險,加強應急管理和能力建設,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擺到重要位置?!?018年2月,黨的十九屆三中全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就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決定稿和方案稿作說明時,專門強調應急管理的重要性。

橫向統籌,有效銜接“統”與“分”、“防”和“救”——

2022年9月5日12時52分,四川省甘孜州瀘定縣遭遇6.8級地震,一場拼速度、有力度的生命營救全面展開。

在國務院抗震救災指揮部統一指揮下,多部門組成的工作組連夜啟程、奔赴震區;國家綜合性消防救援隊伍、應急管理部自然災害工程應急救援中心、國家安全生產專業救援隊伍、解放軍和武警部隊、社會救援力量以及醫療、通信、電力等保障隊伍聞令而動;空中救援、水路通道快速打開……

在中央領導同志親自協調推動下,應急管理部主動與相關部門協調對接,針對如何“防”、怎樣“救”,逐項厘清職責,力求扣緊鏈條。

五年來,無論是抵御1998年以來的最嚴重汛情,還是抗擊南方地區持續高溫少雨的罕見旱情;無論是迎戰多點散發的山火,還是處置滑坡、泥石流、堰塞湖等災情;無論是保障重大活動、重要節日安全,還是緊隨季節變化、風險波動研判應對……在“兩委三部”議事協調機構統籌下,應急管理部門“統”的綜合優勢、相關部門“分”的專業優勢充分彰顯,全要素、全過程協同聯動合力更強。

五年來,無論是攜手多部門開展安全生產專項整治三年行動,還是與有關部門厘清新業態新風險監管職責;無論是與中國氣象局強化氣象預警和應急響應聯動,還是健全軍地協調、應急交通、航空救援等方面聯動機制……“平時防”“急時救”銜接愈加緊密,優勢互補、互為支撐的應急聯動格局基本形成。

縱向協調,大力推進“防、抗、救”相結合——

2023年3月15日,全國兩會閉幕不久,青海省領導來到應急管理部,感謝對青海大通山洪災害的有力指導和長期以來的支持幫助。

2022年8月,青海大通縣突遇山洪災害。應急管理部迅速調度青海、甘肅600多名消防救援人員、上百輛消防車趕赴現場,會同財政部緊急下達中央自然災害救災資金,全力指導青海救援救災……

應急管理效能實現質的提升

“明者因時而變,知者隨事而制?!比绾芜哿Ψ婪痘庵卮蟀踩L險、提升應急管理效能,成為擺在應急管理系統面前的考驗,是必須回答好的時代答卷。

應急管理作為一項全鏈條、全時段的系統工作,要見實效,必須保證責任不懸空、措施真落地。五年來,應急管理系統著力全面建立各領域各環節責任體系——

今年嫩江干流江橋段開江日期較常年提前6天,開江水位偏高,凌汛如何防?國家防總辦公室、應急管理部組織氣象、水利等部門和相關省份防指加強會商研判,指導督促相關省份防指加強防凌責任落實。

…………

與此同時,頒布刑法修正案(十一),將事故前嚴重違法行為納入刑法追究范圍,修改安全生產法、消防法,制定生產安全事故應急條例,“兩高”出臺辦理危害生產安全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加快制修訂突發事件應對法、?;钒踩?、煤礦安全條例等,制定礦山、?;返葌鹘y行業領域新風險防范、新業態新領域消防安全、安全生產專業隊伍建設、社會應急力量建設等一批標準規范……應急管理法治體系加快健全,為應急管理事業長遠發展提供了有力保證。

我國是世界上自然災害最為嚴重的國家之一,隨著城鎮化、工業化步伐加快,各類事故隱患和安全風險交織疊加、易發多發。為從制度上推進關口前移,五年來,全系統探索建立一系列應急管理機制,切實把確保人民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落到實處——

“快跑!”2022年6月22日,一場暴雨突襲廣西桂林龍勝各族自治縣龍勝鎮,塌方、泥石流裹挾而下,行進路線上的房屋瞬間“支離破碎”。得益于近年來全系統推廣建立完善的直達基層責任人的臨災預警“叫應”機制,當地提前組織74戶251人安全轉移,無人員傷亡。

2022年夏,重慶多地遭遇山火。最早投入火場、撲救時間最長的關鍵救援力量,是甘肅省森林消防總隊重慶駐防隊伍。依托力量預置機制,救援關鍵力量實現重點地區常態部署、重點時段季節性部署、預留力量機動部署,全面提升災害應急響應和快速處置水平。

1個化工園區、3個街道、151.97平方公里、33.2萬人的應急物資調撥需要多久?

在江蘇張家港保稅區,答案是10分鐘。

近年來,從探索推進部分物資在中央和地方差異化儲備,到發揮市場和社會機制作用構建多元物資儲備體系,再到《中央應急搶險救災物資儲備管理暫行辦法》出臺,物資調用、監督檢查、責任追究等具體事項逐步明晰,物資快撥機制運行高效,在人民需要的關鍵時刻,應急物資拿得出、調得快、用得上。

京津冀開展安全生產行政執法合作實踐、粵港澳大灣區對接共享災害災情監測信息、長三角省際邊界區域強化協同響應和增援調度……區域協調聯動不斷深入、更趨多樣。

五年來,全系統探索建立健全監測預警、會商研判、力量預置、信息報告、扁平指揮、物資快撥、軍地協同、區域聯動和防范救援救災一體化等應急管理機制,更加有效地實現了統一調度、協調有序、行動高效。

把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風險、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應急管理工作依托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破解發展難題。五年來,信息化平臺不斷搭建完善,推動應急管理效能實現質的提升。

橫向互聯互通、縱向上下貫通的應急指揮平臺體系初步形成,全國應急指揮通信系統和統一的突發事件信息報送系統高效順暢;地震預警網實現重點地區全覆蓋;全國森林火險預測預報系統建成;近八成煤礦完成“電子封條”建設和聯網……五年來,應急管理系統始終堅持以信息化推進應急管理體系和能力現代化,風險研判日益精準,應急準備更加充分,有效實現“風雨未來人先到,救援搶在成災前”。

中國特色應急救援力量體系成效初顯

五年來,全力量的有效協調正日益實現。

按照構建統一領導、權責一致、權威高效的國家應急能力體系要求,應急管理系統著力建強關鍵應急救援力量,著力推動各類應急救援力量資源的充分整合。

如今,以國家綜合性消防救援隊伍為主力軍和國家隊,以專業救援隊伍為協同,以軍隊應急力量為突擊,以社會力量為輔助的中國特色應急救援力量體系基本形成、成效初顯。

“這真是現代版的‘飛奪瀘定橋’”“危機時刻,方顯英雄本色,向你們致敬,救人的英雄們”“了不起的救援力量,用智慧和勇氣架起了‘生命之橋’”……四川瀘定6.8級地震救援中的畫面被抓拍后,消防救援指戰員英勇無畏逆行的身影,讓網友紛紛點贊。

在這場與死神賽跑的比拼中,勇往直前、無所畏懼的景象隨處可見——在海螺溝景區近乎垂直的百米懸崖上,兩名消防救援人員一前一后護著一名幼童,攀巖向前;在瀘定縣得妥鎮灣東河上,滾落的山石呼嘯砸入水中,與剛剛經過的救援沖鋒舟擦肩而過。

2022年8月1日,遼河支流繞陽河一堤壩決口。應急管理部緊急調度國家安全生產應急救援中心7支專業隊、應急管理部自然災害工程應急救援中心救援隊伍、消防救援隊伍等趕赴現場。

堤壩上,重型工程救援裝備高效有序作業;河面上,無人偵測船實時采集水流數據并三維建模,為決策提供支撐;天空中,2架米—171救援直升機、翼龍無人機、測流無人機等為封堵護航……經六天五夜鏖戰,決口順利合龍。

新的難題擺在面前——大水淹沒了莊稼、廠區、養殖魚塘,必須抓緊排澇退水。7支專業隊不舍晝夜、持續作業,全力讓百姓早日回家。

2022年8月,面對重慶多地集中爆發的山火,在應急管理部調派下,1000余名消防救援人員緊急馳援。

面前是漫天山火,身后是萬家燈火,在這場與山火的拉鋸戰中,多種技戰術打法的靈活運用,在主要火場、主要方向發揮決定性作用。特別是“以火滅火”戰法的使用,彰顯了消防救援隊伍專業精湛的過硬本領,“以火滅火”一度成為新聞熱詞。重慶網友感慨:“別個的思路是直接硬剛明火,哪里兇滅哪里,確實有章法?!?/p>

2月6日,土耳其、敘利亞連續發生強烈地震。災害前面,中國應急救援力量再次挺身而出。按照統一部署,應急管理部派出中國救援隊前往土耳其災區開展人道主義救援。

災區殘垣斷壁,余震不止,灰塵砂石的包圍下,隊員們奔忙不止,探測、破拆、救助,絕不放棄一個生命跡象?!爱數鼐仍犜絹碓皆敢饴犎∥覀兊慕ㄗh,大家合作越來越密切?!敝袊仍犼爢T湛春暉說。

中國救援力量的辛勤付出,讓土耳其民眾深受感動?!爸袊且粋€偉大的國家,感謝你們的支持和貢獻,我希望你們都安全?!币幻炼渑⒈е仍藛T感激地說。

上一輪機構改革后,面對日益多元的遂行任務,應急救援隊伍堅持在學習中進步、在實戰中提高,砥礪敢打必勝的意志品質,鍛造能打勝仗的過硬本領。

五年來,立足“全災種、大應急”,6個國家區域應急救援中心開工建設,建成3500余支高層建筑、石化企業以及地震、水域、空勤、雨雪冰凍等專業救援隊伍,組建中國救援隊伍,建成12支特種災害救援大隊及所屬55支快速反應分隊,立足轄區、輻射周邊、區域策應、因災前置的力量布防態勢初步構建,全域機動、區域聯動、轄區先動的力量運用格局初步形成。

五年來,瞄準救援“一盤棋”,健全部門間、軍地間、區域間聯動機制,建立重大災害事故前指中心、專家組一線指揮等機制,探索多種應急力量參與救援行動現場協調機制,健全完善聯防、聯訓、聯指、聯戰、聯保機制,構建智能指揮系統、智能接處警系統和消防“一張圖”,建成覆蓋全國、貫通各級、響應迅速的森林草原防滅火指揮系統,統一指揮、現場指揮、專業指揮能力不斷強化。

五年來,結合應急救援任務新需求,完成近30億元中央應急物資增儲任務,應對大災峰值需求的物資保障能力進一步提升,推動數字化短波通信系統建設,配發應用北斗衛星終端、指揮通信車,研發部署浮空通信中繼平臺,構建空天地一體化指揮通信網絡,無人機應急通信、大型排澇車、水底機器人等一批重型裝備陸續列裝,現代化技術裝備配備大幅提升,任務保障能力進一步提升。

五年來,圍繞“一切為打贏”,連續兩年組織“應急使命”部省聯合抗震救災實戰化演習,深入鉆研各類事故災害救援技戰術打法,及時復盤總結完善,緊貼作戰任務、作戰對象、作戰環境,大抓體系對抗訓練、復雜環境訓練、極限條件訓練,開展全要素、全流程合成訓練演練,專業處置水平和應對大震巨災能力有效提升。

全國“一盤棋”就近快速調配,“全災種”統籌應對,常態預置力量、梯次搭配組織救援……應急管理部組建以來有效應對了金沙江和雅魯藏布江堰塞湖、2020年南方多地嚴重洪澇、云南漾濞和青?,敹唷耙灰闺p震”、遼河支流繞陽河決口、青海大通山洪、重慶山火、四川瀘定6.8級地震、湖南長沙自建房倒塌、河南安陽火災等一系列重特大災害事故。

風險防范更主動,應急準備更充分,應急救援更高效……五年來,新體制新機制新隊伍的優勢日益顯現:2018年以來的五年,全國年均因災死亡失蹤人數、倒塌房屋數量、直接經濟損失,比前五年均值分別下降54.3%、76.4%、23.0%,2022年全國因災死亡失蹤人數創新中國成立以來年度最低。

“我們靠實干創造了輝煌的過去,還要靠實干開創更加美好的未來?!痹?023年春節團拜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堅定有力的話語,鼓舞著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在新征程上頑強拼搏、苦干實干。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