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年人的假性“閱讀障礙”:該如何重新喚起閱讀興趣?
閱讀進入不了狀態,眼球總是一不小心觸碰到某個“返回”鍵,兩三行文字來來回回,似乎比寫下文字的作者更艱難。坐到最合適的燈光下閱讀,紙張反射回來的光線也抵不過手機屏幕的光亮……
責任編輯:溫翠玲
去年底,某資訊平臺告訴我,當年我在該平臺的閱讀量相當于讀了七遍《史記》。移動互聯網的幽默,令我汗如雨下,從沒完整讀過一遍《史記》的羞愧難以示人,書架上大部分紙書已進入歷史狀態,與此同時在碎片化的海量信息流里宿醉,大腦空洞,算法推薦無限循環“再來一瓶”。要是手機翻屏能模擬翻書留下的痕跡,恐怕每一個手機屏幕都是一頁流傳百年的藏書封面。
“酒鬼”的總結大多酒言亂語,唯有清醒的計劃才能抵達清醒。正巧看到一個課程推廣,以閱讀促寫作,以寫作推閱讀,一石二鳥,曾經的讀寫愛好者的內心被調到“震動模式”。報了名,拿到課程計劃和推薦書目,紙質書、電子書統統備齊,預習、上課、作業,頗有點浪子重歸江湖的激動忐忑。
對“閱讀”一詞有一種解釋如下:看(書、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校對:胡曉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