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線攔截近六千次潛在自殺背后,他們如何借力AI救助赴死者
4月7日,張家界永定區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發布通報,4名外省人員在天門山跳崖,其中女子被及時制止,跳崖前因服毒,經緊急送醫搶救無效死亡。經公安部門查明,4人均系自殺,排除刑事案件及其他因素。素不相識的4人共同跳崖赴死,將此次事件指向“網絡約死”現象。
近年來,國內的自殺干預組織試圖對網絡留言自殺者進行救援。2018年,時任武漢科技大學大數據研究院副院長,現任深蘭科學院醫學知識圖譜首席科學家、荷蘭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學人工智能系終身教授黃智生成立“樹洞行動救援團”,運用AI算法識別篩選出社交媒體中疑似有自殺風險的信息,再由救援志愿者判斷具體情況、適時展開人工干預行動,迄今為止實現了近6000次救援。
“樹洞”一詞,源于童話故事——心中藏有秘密的人,對著樹洞傾訴,然后用泥巴封好洞口,樹洞便會守口如瓶。而在網絡世界,“樹洞”則是匯聚痛苦的通道,一位抑郁癥患者自殺后,他的微博會成為其他抑郁癥患者的“樹洞”,成千上萬條評論揭示著抑郁癥患者隱秘的痛苦、孤獨和無助。
“樹洞行動救援團”的網絡勸生者們如何進行自殺干預?如何避免張家界網絡約死的悲劇再次發生?南都記者就此專訪“樹洞救援行動”發起者黃智生教授。
“樹洞救援行動”發起者黃智生教授。
談張家界跳崖自殺事件
屬于無嚴密組織的約死行為
南都:近期,“張家界相約自殺事件”引發關注,您如何看待這種現象?如何避免類似事件發生?
黃智生:類似事件如果發生在國外,經常是跟邪教有聯系的,比如邪教會給人們灌輸“世界末日”或者“可以上天堂”等思想。
但在中國發生這樣的“相約自殺事件”,跟邪教沒有太大關系,沒有嚴密的組織在背后操控,多數是偶然性的,為了死而湊在一起的臨時性行為,這可能跟中國文化里個人不希望跟其他人完全不一樣有關系,如果一群人一起赴死,那自我判斷錯誤的可能性就會降低,這是我們文化上的特征,希望尋找一個歸屬感。
南都:如何減少或者避免這種集體行動?
黃智生:我們以前干預過的“集體自殺”行為已經有幾十起,多的時候每個月都會獲取兩三次集體自殺的消息,我們的志愿者會假扮成想死的人去獲取信息。集體自殺是有偶然性的,相約自殺的人之間彼此不了解,我們志愿者都是受過職業培訓的,知道潛入約死群之后怎么說話,那些真正可能想死的人會對志愿者拷問,所以志愿者需要準備充足的理由,沒有受過職業培訓的人可能會被懷疑,但我們經驗豐富的志愿者往往會被留在群里,最后集體自殺基本被我們阻止了。
這次“張家界景區相約自殺事件”,我們現在不清楚是通過什么渠道約死的,是不是我們的樹洞機器人遺漏了什么,還是說我們在工作上面缺了什么,我們還需要根據事件最新進展來判斷。
談網絡自殺救援
匯聚國內精神科、心理科專家教授及志愿者
南都:您是“樹洞救援行動”的發起者,是什么契機讓您發起網絡勸生行動?
黃智生:我從事人工智能研究有30多年,一直希望把人工智能應用到某個具體的領域。早在2008年,我的團隊和北京工業大學合作過一個項目,由此認識了在抑郁癥研究上非常有名的北京安定醫院。在和安定醫院合作中,我們了解到,80%的抑郁癥患者都不是主動尋找醫生的幫助,發現這一問題之后,我就一直在想要怎么找到那些需要幫助的人,怎么通過人工智能去做自殺干預。
2018年8月,我偶然讀到一篇文章,文中說到新浪微博的樹洞,就是微博的主人自殺離開后,很多人到他的微博下面傾訴自己的想法,表達自己的痛苦絕望甚至是自殺的想法,這給我們找到他們提供了渠道。
隨后,我在我們醫學人工智能微信群里發起了“樹洞救援行動”,號召人工智能領域的專家教授和他們的學生參與進來,得到了非常積極的響應,我們通過樹洞機器人主動發現他們,并相繼開展一系列的救援行動。
南都:救援團現在有多少成員?團隊構成情況是怎樣的?
黃智生:目前樹洞行動救援團有700人左右,其中100名是國內精神科、心理科的專家教授,他們主要是給團隊講課的,不參與每天具體的自殺干預;還有200人是有心理學專業背景的人,比如心理咨詢師、博士生、碩士生;其他大概400人是來自各行各業的志愿者,很多人是在網上看到報道之后會想來加入我們。其實先后參加過的有接近2000人,但是流動性很大,因為樹洞救援行動沒有報酬,也沒有政府官方的支持,完全是憑借大家的愛心去做,積極穩定的持續幾年的大概有100多人。
南都:成為志愿者的門檻高嗎?
黃智生:成為志愿者最主要的標準就是有愛心,因為這是一個無私奉獻、沒有物質利益的行動。志愿者報名之后要進行崗前培訓,需要學習近150頁的網絡自殺救援指南,這是根據我們五年經驗積累總結出的,也是世界首部面向網絡自殺干預的指南,會介紹自殺干預的基本知識,遇到情感問題、家庭暴力等不同情況要如何干預。
完成指南的學習考試后,志愿者會進入見習群,見習期間可以看到樹洞監控通報并參與救援,同時還需要參加樹洞救援培訓班,之后在每年8月14日“樹洞救援日”為見習志愿者發結業證。
談自殺干預
自殺前往往會有比較長的猶豫期
南都:您從事自殺干預工作已有十幾年了,這些年大家在網絡上表達輕生人群和方式有什么變化?自殺的原因一般是什么?
黃智生:人群總體的特征沒有多大變化,因為能夠利用網絡微博來表達自殺想法的都是年輕人,以16歲到26歲的年輕人為主,其中年輕女性跟男性的比例為3:1,因為抑郁癥患者中女性也比男性要多一倍,自殺又想在網絡上去傾訴的,女性可能性就更大,男性可能想死但說都不說就走了。人們自殺有各種各樣的原因,由于是網絡表達自殺是以年輕女孩居多,因此多數都是因為情感問題。
南都:當前網絡表達自殺的現象頻頻出現,這反映出怎樣的問題?
黃智生:某種意義來說確實是這樣,樹洞救援完全是自發的民間公益組織,但心理疏導、心理咨詢和自殺干預都需要專業團體參與,在國外可以很容易找到專業心理機構來獲得服務。在中國心理咨詢還不夠普遍,政府對人們精神健康的關注和投入需要進一步加強,我們已經有能力去把精神健康作為智慧城市的建設內容之一,給人民提供高品質的生活,因此對地方政府,特別是經濟發達地區來說,我希望能將精神健康納入政府工作中,或是能有更多的愛心企業支持我們做這項公益工作。我從今年五月份開始去中國工作,擔任深蘭科學院醫學知識圖譜首席科學家和同濟大學精神衛生中心特聘教授,我們將把精神健康納入到智慧城市開發建設的重要內容之中。
南都:樹洞行動救援團近幾年共挽救了多少人的生命?
黃智生:根據不完整統計,“樹洞行動救援團”成立至今暫時緩解了近6000次潛在的自殺。這里面有幾個詞,一個是“暫時緩解”,我們還不能說是“救命”,因為阻止一次自殺也不見得是我們的功勞,也無法保證他們之后的情況,因此只能說是暫時阻止。
另一個詞是“潛在的”,意思是一個人在想要自殺之前會有比較長的猶豫期,即使我們不進行干預,他也有可能自己放棄。所以一個想要跳樓自殺的人,他可能自己坐一兩個小時就回來了,如果是我們打電話把他勸下來,這也不能說都是樹洞救援團的功勞。因此我們認為那是潛在的、不是肯定要發生的自殺。
南都:自殺干預的成功率怎樣?被勸解的人有沒有再次選擇自殺的?
黃智生:再次選擇自殺是經常出現的情況。因為如果想要自殺的真正原因沒有化解,危險就會一直存在,他們有什么現實問題我們都會盡力幫助解決,比如說找工作、就醫這些。如果有人看病一直沒看好,我們就會給他推薦權威的醫院專家,我們專家團隊中近100位專家對“樹洞寶寶”都是非常熱情的支持。我們現在每救一個人就會成立一個5~10人的救援小組,大家經常一起討論他所面臨的現實問題,我們該怎樣實在地幫助他。救一個人至少要一群人陪他三個月,甚至有的長到三四年。接近5年的近6000次的自殺干預過程中,我們發現最終離開的大概有20~30個人,從這個意義上講,我們干預成功率還是很高的。
談AI介入救援
正在開發面向精神健康的聊天機器人
南都:“樹洞機器人”目前可以抓取多少數據量?
黃智生: 2021年7月14日以前,我們以抓走飯(一名自殺的高校女生的網名)樹洞的數據為主,每天有數以千計的年輕人在那里表達自殺的想法,每天可以抓取3000多條信息,每天都會發現200—300人需要幫助。后來走飯的樹洞被關閉了,盡管現在能看到,但是不能隨便發消息,這些自殺者就分散到千千萬萬個其他樹洞里去了。這給我們找到需要幫助的人帶來了很大的困難,我們現在一天只能找到30—50個需要幫助的人。
南都:通過機器人抓取判斷想要自殺的人,準確率高嗎?
黃智生:準確率達到80%,人工智能判斷可能會有部分錯誤,但是這不要緊,因為整個救援的程序是,我們每天發布監控通報,志愿者根據自己的情況決定想救援的人。決定之后,志愿者需要去解讀發布人的個人的信息,通過他以前發布的信息來判斷,如果計算機判斷不準確就不會實施救援,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講,計算機只是作為初步判斷,人工核實可以確保準確性。
南都:通過機器人監測信息,會不會對人們的隱私造成侵犯?
黃智生:我們現在采集的數據都是來自微博,發布信息人的人也知道信息會被人看到,因此我們并沒有違反個人數據保護的規定,而且我們收集的信息都是匿名的,并不知道這個人是誰,也沒有通過內部渠道去獲取其他的個人信息,從這個意義上我們沒有涉及個人隱私問題。
南都:樹洞行動救援團現在開展工作還有哪些困難?未來還有哪些計劃?
黃智生:這幾年樹洞行動救援團得到了北京媽祖仁愛慈善基金會和好心情醫療集團的巨大支持。在這里我要感謝他們。 但是,我們仍然面臨著一些困難。最大的困難是我們人員不夠,人員流動性大,我們也需要更多政府、愛心企業家、志愿者的支持,加入我們拯救生命的行動之中,如果有愿意參與進來,可以把真實姓名,微信號和所在城市的信息通過郵箱和我們聯系(樹洞救援團的郵箱是info@treehole.org)。
另外,現在我加入了中國人工智能頭部企業深蘭科技,擔任深蘭科學院醫學知識圖譜首席科學家,我們正在開發面向精神健康的聊天機器人,希望發揮深蘭人工智能產業落地優勢,采用人工智能技術減少人工干預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