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儋州看東坡:苦雨終風未解晴

在儋州,東坡曾瞞著蘇過,自己寫下墓志文。身心憂苦,何等難捱?幸好有張中、黎子云、姜唐佐他們,讓焦枯處境中的老人,得到浸潤,有所支撐。

責任編輯:楊嘉敏

東坡來過寧濟廟

車子接近中和鎮時,大片椰林、香蕉林掠過窗外。村莊變得密集,一些農婦在地里采摘辣椒。

去儋州之前捋了一下它的來龍去脈:儋州古稱儋耳,漢代設郡,唐代改儋耳郡為儋州,州治高坡(今中和鎮),神宗熙寧六年(1073年)降為昌化軍。

哲宗紹圣四年(1097年)四月十七日,蘇東坡在惠州接到朝廷更嚴厲的懲處:追貶為瓊州別駕,昌化軍安置。十九日他與兒子蘇過啟程,七月二日抵達。

儋州東坡書院蘇東坡塑像(盧向前/圖)

巧得很,我們剛進入中和鎮,就一腳踏入東坡路。已到中午,決定就近找一家快餐店。兩旁有十來家家具店,餐飲卻不多。沒走多遠,當道的位置有家飯館,食客不少??觳兔靠?0元,兩葷兩素,蘿卜白菜,燒肉扣肉。肉、菜都像大刀闊斧劈開的,十分粗放??廴庥兴闹笇?,紅燒肉有小半個拳頭大,看得出店家實誠,毫不吝惜原料。至于口感,怎么說呢,在東坡的老家成都平原,任何小鎮,隨便一家小店,都會把這幾樣尋常菜肴,做得更有滋有味。

東坡抵達貶所后,寫信告訴門生、雷州知州張逢:海南的風習跟雷州相似,“至于食物、人煙,蕭條之甚”,差得太遠了。蘇轍為兄長寫的墓志銘說:“昌化非人所居,食飲不具,藥石無有?!?/p>

當時海南連年糧食歉收,船運若不暢,米價更是飛漲,“北船不到米如珠”。東坡擔心斷糧,甚至想跟兒子練“龜息法”抵御饑餓——據說龜蛇每天早上引頸東望,咽下晨光就能充饑。海南什么都缺,大陸親友有時寄來米面、糖酒、醬鹽茶,總會讓東坡感激不已。雖說他好吃也會吃,但在儋州哪有條件講究滋味?不過,偶爾遇到機會,父子倆也會興奮地操弄一番。有一次獲贈許多生蠔,他們將小個的加入酒煮食,大個的烤著吃,鮮美異常,無比盡興。有時一直買不到肉類,水煮蘿卜、蕪青等普通菜蔬,不加醬醋、香料,東坡也照樣滿足:吃來有自然之味,容易備辦又可常享。當然,長時間癆腸寡肚,他也渴望能夠打牙祭:“明日東家當祭灶,只雞斗酒定膰吾?!?/p>

蘇過動腦筋做成一道玉糝羹,東坡為此吟詩:“香似龍涎仍釅白,味如牛乳更全新。莫將南海金齏膾,輕比東坡玉糝羹?!边@款美味純白鮮爽,金齏玉膾都比不上。詩題說,兒子別出心裁,用山芋作成玉糝羹,色香味都奇絕。不曉得天上的甘露是什么樣的,反正人間絕無此味。東坡盛贊玉糝羹,當然是感動于兒子的孝心。

順著解放街南行,有許多賣藥品、手機、糕點、彩票的店鋪。右拐進較窄的朝陽街,走到丁字路口,那一“橫”的中間位置是鎮政府。赭色屋頂的小型建筑,被喬木掩映,看上去頗安靜。這里曾是歷代州署所在地。

“丁”字豎著的那條小巷叫州前街,前行百米左右,右側為一溜紅色高墻,顯得比周圍民居氣派,寧濟廟到了。它是海南最早建立的冼廟,祭祀嶺南軍事家冼夫人,始建于唐,1920年代重建,后多次修復,有相傳冼夫人率眾開挖的太婆井。正殿不似其他廟宇那般肅穆,一踏入就襲來活潑的鄉野氣息,黃色牌匾“宋高宗御筆親書儋耳廟廟額誥”掛在醒目處,護以紅綢;“巾幗英雄”匾額被胖乎乎的童男童女圍護……滿眼深深淺淺的紅色,十分熱鬧。

寧濟廟緊鄰州衙,東坡當然來過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