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山河做“體檢”:一場500萬人參與的自然災害風險普查

跨部門數據的打通有賴于第一次全國自然災害風險普查,這次普查始于2020年5月,歷時3年,先后有500萬名普查工作人員參與,獲取了近十億條數據。

“我們以為住建部門應該有一些全國房屋的基礎數據,溝通后才得知,住建部門多年來也沒有完整的全國房屋數據庫,”楊賽霓回憶,“當時我們就意識到這將是一個非常龐大的調查任務?!?/blockquote>

責任編輯:錢昊平

2020年5月,第一次全國自然災害風險普查啟動。圖為2021年9月26日,四川雅安天全縣喇叭河鎮泥石流災害。 (人民視覺/圖)

2022年8月4日,臺風“盧碧”襲擊福州。

下午3時54分,福州市汽車南站附近的路面積水監測點發出預警。高級工程師胡銘調取數據發現,積水點周邊的河道水位和雨水管網液位均未超警,“這說明路面垃圾或樹葉堵住了收水口,巡查人員定向趕往清理,路面積水很快就消退了?!?/p>

胡銘供職于福州市城區水系聯排聯調中心,幫助他作出判斷的是該中心開發的“城市水系科學調度系統”。

這一系統接入了臺風路徑、氣象雷達回波、雨量站、河道水位、路面積水監測、內河水質、官網液位等數據,涉及氣象、水利、住建等多個部門。

跨部門數據的打通有賴于第一次全國自然災害風險普查,這次普查始于2020年5月,歷時3年,先后有500萬名普查工作人員參與,通過為山河做“體檢”獲取了近十億條數據。

普查全面獲取了地震災害、地質災害、氣象災害、水旱災害、海洋災害、森林和草原火災等6大類23種災害致災要素數據,和人口、房屋、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系統產業、資源和環境等6大類27種承災體數據。

通過這次普查,相關部門還掌握了政府、社會、基層家庭等3大類16種綜合減災能力數據,1978年以來年度災害和1949年以來重大災害事件調查數據,以及重點災害隱患調查數據。

胡銘告訴南方周末記者:“結合各方面的普查成果,整合各類水患數據、影響因子,為事前預警預報、事中輔助決策、事后災后評估都提供了依據?!?/p>

普查調查任務于2023年2月宣告完成,目前已進入評估和區劃階段。

國家減災委秘書長、國務院第一次全國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普查領導小組辦公室(下稱“國務院普查辦”)主任鄭國光介紹:“本次普查本著‘邊普查、邊應用、邊見效’的原則,各地各部門已經利用調查成功開展了不少應用?!?/p>

2023年3月下旬,南方周末記者參加了第一次全國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普查“媒體基層行”,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校對:星歌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