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假、瞞報、未清繳,141條碳市場罰單里的秘密

多家企業煤樣未按時檢測,補測并偽造數據。

盡管虛報、瞞報、拒報溫室氣體排放報告的行為更加惡劣,應該受到更嚴厲的處罰,但這類行為的處罰范圍單筆也在1萬-3萬元之間,與未清繳行為的罰金并沒有顯著的區別。

山西等六省受罰企業最多。此六省是火電產業的重要區域,北方企業也是參與全國碳市場的主力軍。2011年,北京等地陸續啟動試點碳市場,這些試點地區參與全國碳市場的企業被開出的罰單較少,甚至為零。

責任編輯:汪韜

(小塵4x/圖)

開市接近兩年的全國碳市場正迎來第二個履約期。

2023年3月15日,全國碳市場第二個履約期的配額分配方案出臺,要求2023年12月31日前完成配額交易和最終履約,這也標志著從2021年7月16日開始交易的全國碳市場在經過了接近兩年的運營之后,正式進入了第二個履約期。

履約,意為在某個固定時期內,所分配到的排放量+市場上購買的配額量≥企業的碳排放量。簡而言之,企業的實際碳排放量若高于分配到的排放量,就需從碳市場購買配額,這是碳市場交易的基本邏輯。

2021年12月31日,全國碳市場的第一個履約期結束。但較為寬松的條件下,并非所有的企業都按時履約。根據全國各地環境監管部門公開信息,全國共計2225家企業納入碳市場,其中至少140家企業領到了141條處罰信息(其中1家企業有2個罰單)。罰單顯示,全國約有6%的納管企業未能及時足量履約,甚至存在篡改憑證、數據造假等行為。

罰金差異不大多家企業煤樣未按時檢測,補測并偽造數據

2022年3月14日,生態環境部通報四家碳核查機構存在篡改偽造檢測報告,制作虛假煤樣,報告結論失真失實等突出問題。141條碳市場企業的罰單中,也存在類似行為。

針對燃煤煤樣,企業應按時通過有資質的檢測機構/實驗室出具元素碳含量檢測報告。但不少企業并未及時檢測,事后補測并涂改日期,被監管部門發現。

如山西啟光發電有限公司將2019年碳排放報告中的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校對:胡曉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