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諾獎得主古爾納:“我們談論的不是過去,而是仍在繼續著的東西”
“這是一種連接歷史的方式,殖民主義以這種方式又回到了歐洲,并繼續下去,我只是做了這種過去與現實的連接,我們談論的不是過去,而是仍然在繼續著的東西,它仍然需要被理解?!?br />
“我自己不是一個憤世嫉俗的人,我一般都很樂觀,但同時我也認為一個人應該看看這個世界,看看哪里是荒謬的,哪里是自欺欺人的?!?br />
他的人物往往背井離鄉,被疏遠,不受歡迎,令人感覺他們的心中有著對世界的怨恨。
責任編輯:李慕琰
阿卜杜勒拉扎克·古爾納(Abdulrazak Gurnah),1948年出生于桑給巴爾,1967年作為難民移居英國。從1980年代開始,陸續出版了十多部小說,作品圍繞身份認同、種族沖突及歷史書寫等,代表作有《天堂》《贊美沉默》《來世》等。
阿卜杜勒拉扎克·古爾納來自桑給巴爾。盡管已經在英國生活了超過50年,但當別人問起他是哪里人的時候,他還是會干脆地說:“我是一個來自桑給巴爾的人,住在英國,我在寫作。這就是我的身份。我不會說我是一個非洲作家或一個英國作家或其他什么?!?/p>
古爾納跳過了坦桑尼亞,直接把自己的家鄉定位在了桑給巴爾。從現今的世界政區劃分來看,位于東非海岸之外的島嶼桑給巴爾是坦桑尼亞的一部分,然而從歷史上看,桑給巴爾與坦噶尼喀(即坦桑尼亞的大陸部分)各有相對獨立的歷史,直到1964年,桑給巴爾與坦噶尼喀才合并為坦桑尼亞。
了解桑給巴爾的歷史并非多此一舉。作為2021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古爾納的幾部重要小說都與桑給巴爾的歷史有關,而古爾納也曾在采訪中說過,他作為一個反對歐洲中心主義的世界主義者,桑給巴爾多文明交織的歷史對他的創作尤為重要。瑞典學院給他的頒獎詞則簡略地道出了他多年來對殖民主義歷史的興趣:“對殖民主義的影響和身處不同文化、不同大陸之間鴻溝中的難民的命運,進行了毫不妥協和富有同情心的深刻洞察?!?/p>
幾年前從肯特大學的教授職位退休后,古爾納便一直居住于英國坎特伯雷,深居簡出,專心從事寫作。對他來說,卸下教職的負擔,可以讓他享受純粹寫作的樂趣,每天從早上開始寫作,一直寫到下午兩點頭腦發脹為止,然后將一天剩下的時間用來看書。直到這樣周而復始的生活被突如其來的獲獎打斷。
獲得諾貝爾獎后,賀電、采訪、約稿蜂擁而至,但人們很快發現,古爾納出版的幾部小說在英文世界都已經絕版多年,他的小說大眾知名度并不高?!都~約時報》在報道他獲獎的消息時,文章標題為《他獲得了諾貝爾,為什么他的書很難找到?》。古爾納自己倒是一向對獲獎非常坦然,早年他的作品入圍英國布克獎短名單,他便對媒體說,“不管出于什么原因,獎項都是一件好事,它讓這么多人來聽你的故事,并對你感興趣。我享受這一點?!?/p>
諾貝爾獎確實極大地拔高了這位作家的知名度。他的小說中譯本于2022年推出了第一輯共五本,并將于2023年8月推出第二輯。2023年4月7日,古爾納接受了包括南方周末在內的四家中國媒體的視頻采訪。視頻里的古爾納坐在自己的書房里,頭發花白,語速頗快。在這個小小的房間里,他已經接受了世界各地媒體的采訪。
離散、錯置與流亡
也許現代的中國人對桑給巴爾島并不熟悉,但桑給巴爾曾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貿易節點,宋代的航海家們在文獻中將其音譯為“層拔”。
幾個世紀以來,在歐洲人來到印度洋之前,桑給巴爾一直是環印度洋貿易圈的商貿中心。阿拉伯人憑借著先進的航海技術,掌控著非洲東海岸、阿拉伯半島南岸、印度西海岸合圍而成的海洋貿易網絡。阿拉伯人在這些地區建立殖民地的同時,也將伊斯蘭信仰廣泛傳播。因此,桑給巴爾很早便是一個國際性都市,印度人、波斯人、阿拉伯人和非洲當地人在此雜居,印度教、拜火教和伊斯蘭教彼此共存。在古爾納的小說中,這樣的“大熔爐”景象隨處可見。西方流行文化中最知名的桑給巴爾人、皇后樂隊主唱弗雷迪·墨丘利,便是一個出生于桑給巴爾的印度帕西裔拜火教徒。
桑給巴爾于1890年淪為英國的保護國,對岸的坦噶尼喀則淪為德國的殖民地——德屬東非。此后的幾十年間,德屬東非經歷了慘烈的暴力與鎮壓,這段痛苦的殖民歷史成為他的小說《天堂》和《來世》的背景。
古爾納1967年剛剛抵達英國的時候,英國人對待外國移民的態度和今天截然不同?!爱敃r英國正處于對難民和黑人移民的恐慌之中?!惫艩柤{回憶道,那時他18歲。整個1960年代,非洲大陸各殖民地被獨立浪潮席卷,伴隨著各地的獨立戰爭,大量非洲難民和移民以各種方式進入歐洲。1963年底,桑給巴爾獨立。但是獨立與合并并沒有給桑給巴爾帶來和平,反而過去的那種多民族融合雜居的生活一去不返,降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校對:星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