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古爾納:回望非洲,贊美沉默

正如那些脆弱又堅強的中國陶瓷碎片,古爾納筆下每一位離散者和異鄉人,都身處支離破碎的世界,卻拼盡一生保存那份完整、價值和美感

他在作品中聚焦身處劇變撕裂下的個人、群體與社會,采用的卻是一種不事聲張的安靜筆調,背負沉重的傷痛記憶,他選擇在沉默之下書寫奔涌的心靈的聲音

(本文首發于南方人物周刊)

發自:上海

責任編輯:周建平

古爾納(視覺中國/圖)

“我要駁斥那些鄙視我們、輕蔑我們的人做出的自信滿滿的總結歸納。但寫作不可能僅僅著眼于戰斗和論爭……寫作關心的是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或遲或早,殘酷、愛與軟弱就會成為其主題。我相信寫作還必須揭示什么是可以改變的,什么是冷酷專橫的眼睛所看不見的,什么讓看似無足輕重的人能夠不顧他人的鄙夷而保持自信?!?/p>

阿卜杜勒拉扎克·古爾納(Abdulrazak Gurnah)的長相酷似影星摩根·弗里曼。2021年,諾貝爾文學獎頒給了這位現居英國的坦桑尼亞裔作家,稱他“毫不妥協且富有同情地深刻揭示了殖民主義的影響及身處不同文化和大陸鴻溝之間的難民的命運”。古爾納坦言,對于瑞典學院的這份頒獎詞,他當然沒有異議,但他也自信地強調:“我的寫作遠不止這些?!?/p>

過去三十多年的寫作生涯中,古爾納創作了10部長篇小說。2022年下半年,上海譯文出版社推出了古爾納五部代表作的中譯本:《天堂》《海邊》《來世》《贊美沉默》和《最后的禮物》。古爾納另外五部作品《礫心》《多蒂》《遺棄》《離別的記憶》《朝圣者之路》的中譯本預計將于2023年上海書展期間面世。

1948年出生的古爾納于20世紀60年代走出非洲、移居英國,最終在肯特大學獲得博士學位并留校任教。多年來,這位非裔文學教授對那里的學生產生了深刻影響,據古爾納的一名學生描述,“他是那種一進門就讓大家肅然起敬的人”,從教室的窗戶望出去,學生們看到古爾納教授從遠處的橋上走來,會立馬正襟危坐,準備迎接他的提問和授課。古爾納不喜歡敷衍了事,他的學生表示:“每節課你都必須帶著一種參加比賽的面貌全情投入?!?/p>

2023年4月7日下午,在《南方人物周刊》提出約訪半年后,古爾納終于撥冗安排了一次遠程連線采訪,在兩節課的時間內,他馬不停蹄地接受了中國四家媒體車輪戰似的發問,對記憶、真相、移民、避難、身份認同、文學敘事、殖民主義等議題一一作出回應。他打斷了出版社編輯對其光輝履歷的開場介紹,表示希望單刀直入進入提問環節,整場頗具授課意味的采訪,也讓中國記者感受到了古爾納學生所說的教授的“威嚴”。他精力充沛,絕不隨便應付問題。為了提高采訪效率,面對一輪又一輪密集的“答辯”,年逾古稀的古爾納甚至婉拒了“課間休息”的善意提醒。

“童年時,我在家鄉的海灘上經??吹侥切┟利惖乃槠?,老人們常說,那是中國的陶瓷……”當《南方人物周刊》以“非洲的中國陶器”開啟對話時,古爾納饒有興致地介紹起了考古學家在東非海岸的最新發現。

“了解印度,了解中國,了解所有這些地方——這非常重要?!痹缭贐BC《百樣物件中的世界史》(A History of the World in 100 Objects,2010年開播)關于“基爾瓦(東非海岸古城)陶罐碎片”的一期節目中,古爾納就曾分享自己少時在桑給巴爾島發現中國陶器的經歷,他原以為這些漂洋過海的碎片的故事只是阿拉伯飛毯一樣的傳說,“直到后來你走進博物館,不斷聽聞中國船隊遠赴東非探險的驚人壯舉,那些物件才變得珍貴,它們成了某種重要事物的象征,和歷史產生了聯結……你發現它們不只是碎片,你感受到它們的完整性、沉甸甸的分量和獨特的美感。一切都環環相扣,像中國這樣離我們如此遙遠的文明,相隔幾個世紀后竟也能出現在這里?!?/p>

古爾納一直都在書寫印度洋上發生的故事,故鄉族群的殘酷過往不斷閃現,迫使他反復回望和追溯,他在異國追尋原鄉的記憶、通過文學構建心中的家園。正如那些脆弱又堅強的中國陶瓷碎片,古爾納筆下每一位離散者和異鄉人,都身處支離破碎的世界,卻拼盡一生保存那份完整、價值和美感。

2021年12月6日,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瑞典駐英大使米凱拉·庫姆林·格蘭尼特在倫敦為古爾納頒發諾貝爾文學獎獎章和證書(視覺中國/圖)

“天堂”與“來世”

“在英國生活的日子里,我沒有任何一刻覺得自己離開過桑給巴爾?!?/p>

作為一名移居海外的坦桑尼亞裔作家,古爾納曾不止一次公開表示自己對桑給巴爾這片寧靜故土的思念。

今天,桑給巴爾的海灘被歐美游客視作“天堂”:清透蔚藍的碧海上飄揚著繽紛的滑翔傘,當地人熟練地蹬腿爬樹,為游人摘下新鮮的椰子和榴蓮。但對本地人而言,奢侈的度假酒店只屬于“他們”,素樸的錫皮屋頂和破舊的在地社群才屬于“我們”,這種鮮明對比隨處可見,也是非洲文學反復書寫的母題。

“從我們住的房子樓上的窗戶往外眺望,你可以看到碼頭邊的貨棧和停滿港口的獨桅三角帆船。城里大多數人都靠海生活:漁夫、水手,要是怕危險,就做些生意,我父親就是個賣魚干、腌魚之類的小商販?!毙陆霭娴难葜v隨筆集《辨讀地圖》中,古爾納在《印度洋之旅》一文里回憶了自己的童年。

1948年,古爾納生于東非海岸的桑給巴爾島,這里人種混雜、文化交融,自古就與阿拉伯和印度等地有商貿往來,早年的航海家們從印度洋各方來到這座迷人的小島,他們世世代代用東方茶交換非洲布,用阿曼糖交換奴隸和女人。隨著時間的推移,來自阿拉伯、波斯、印度的外來人種大批遷入這片土地。再后來,“桑給巴爾”這個波斯語中意指“黑人海岸”的小島上又出現了西歐殖民者:葡萄牙人、德國人、英國人……經歷了長期的殖民統治和短暫的獨立后,桑給巴爾于1964年與坦噶尼喀合并為坦桑尼亞。

“先說那個男孩。他名叫優素福,12歲那年突然離開了家。他記得那是旱季,每天都是一個樣?;▋撼鋈艘饬系亻_放又死去。奇怪的蟲子從石頭底下爬出來,在炙熱的陽光下抽搐而死。太陽使遠處的樹木在空氣中顫抖,使房屋戰栗喘息。每有腳步踏過都塵土飛揚,白天的時光被一種硬邦邦的寂靜所籠罩。那種確切的時刻會隨著這個季節重現?!?/span>

——《天堂》

古爾納1994年發表的小說《天堂》(Paradise),將背景設置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處于英德殖民與內部劇變之下的東非大地,故事講述了少年優素福被父親賣給富商“叔叔”阿齊茲抵債后傷痛曲折的成長之旅。

優素福純潔俊美,12歲時被賣為契約勞工,被迫離家走上商途。阿齊茲家的花園和非洲壯美的景色曾讓他如臨天堂,但八年輾轉苦行使他歷經疾病肆虐、迷信盛行、猖獗的奴隸貿易、爾虞我詐的部落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校對:趙立宇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