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訪信的美學
“北京西城區府右大街中南海中共中央總書記辦公室胡錦濤收”……上訪在現有社會治理體系中具有必然性,但上訪信表現的卻是一種令人絕望的美學特征
責任編輯:袁蕾 實習生 黃家楊 吳達
來自宋莊小堡村的畫家張鑒墻,從同住在宋莊畫家村的社會學家于建嶸那里借來近百封上訪信,用最簡單、樸實、近乎白描的手法,把四十余封表面樣態大體一致的信封展示出來,構成了《上訪信》系列油畫。這些信件寄給了幾個按照常規不應該接收這些上訪信的單位和個人,包括:“北京西城區府右大街中南海中共中央總書記辦公室胡錦濤收”、“北京市西城區府右大街中南海國務院總理辦公室溫家寶收”、“北京市復興路乙11號中央電視臺焦點訪談欄目組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與社會問題研究中心于建嶸收”……
“盡管我每天都面對這些信件和其中的訴說,早有太多的麻木,可看著這些油畫,心還是被深深地刺痛。”于建嶸說。
《來信》 張鑒墻 布面油畫2008
這些真實的通過公共郵政體系寄出的上訪信,有的缺準確的街道門牌號碼,有的缺具體接收單位,有的缺明確收件人,大多寫的是抽象、籠統的投遞單位,諸如中共 中央書記處,國務院總理辦公室、中央電視臺等等,惟一清楚的是收件人,即幾位黨和國家的最高領導人。這些上訪信按照現行的高度科技化的中國郵政運營體系, 根本無法投遞到收件人手中,“即便是幾件按照現行的郵政體系的規范要求是合格的信件,它們也不可能如愿地投遞到收件人手中。&r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莫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