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中國發明了印刷術”?怎么看古騰堡的活字印刷機?
現存最早的有明確日期、有扉頁畫、體現印刷技術走向完善的印刷品,是斯坦因從敦煌盜走的唐懿宗咸通九年(公元868年)《金剛波若波羅密經》,現存大英博物館。
印刷術是中國的發明,沒有疑義,明人胡應麟對雕版印刷“肇自隋時,行于唐世,擴于五代,精于宋人”的總結,也與此若合符節。
中國也是率先使用金屬活字的國家。宋朝印刷交鈔時,為了防偽和管理,每張票面上有用千字文編的編號和發行機構官員的花押,這部分內容每張交鈔上都不同,是在鈔版上事先留出空缺,放入銅活字印刷的
責任編輯:陳斌
印刷術是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關于中國對印刷術的貢獻,近年來頗有一些爭議,這主要是因為三方面的誤解:一是在“印刷”的定義上有不清晰之處;二是對韓國出土的一些古代印刷品認知有誤;三是過于輕視雕版印刷,把印刷術的內涵縮小為活字印刷。本文將從歷史的角度梳理印刷術,逐一澄清這些誤區。
什么樣的技術才能叫印刷術
印刷術,這個詞只從字面上看,意思是有些模糊不清的。五六千年前的蘇美爾人,用滾筒式印章在尚未烘干的泥板上滾出印記,叫不叫印刷?印度人用泥制佛像蘸墨水捺印在絹紙上,叫不叫印刷?有觀點認為印刷術源于蘇美爾人、印度人,就是認為這些都算印刷。
那么,如果以同樣的標準考察,中國秦代的印章、封泥算不算印刷?七八千年前,中國的原始人用陶拍在陶器上拍出花紋,算不算印刷?如果這些也算印刷,那中國豈不是在八千年前就發明了印刷術?
所以,我們還是必須給印刷術一個精準的定義,那就是利用事先準備好的印版(無論是雕版還是活字版),批量復制書籍的技術。如果從這個角度看,印刷術確實是中國發明的。
印刷術的發明,有兩個前提:一是一系列技術的疊加,為印刷術準備了條件;二是中國社會對印刷術有需求,人們有意去發明這樣的技術。
在印刷術誕生之前,一方面中國有文字、有紙張、有墨水,這是印刷術必需的材料,印度就是因為長期沒有廉價紙張,捺印技術僅在貴重的絹紙上使用,無法普及和升華;另一方面中國有印章技術、拓印技術、印花技術,這些是印刷術在技術上的先導。
印章是從歐洲到東亞廣泛存在的,可以在其他介質上重復印制文字,最早的印章是兩河流域的滾筒式印章,應該是印章的起源,但這并不是多么復雜的技術,傳入各地后都被內化到各文明之中了。
印花技術是用各種雕刻花紋的木板,在紡織物上印出花紋的技術,出現于4000年前的印度。在秦漢時代,印花技術已經傳入中國,馬王堆漢墓就有印花紗出土,到印刷術出現前夕,也已經內化進華夏文明之中。
拓印技術則是中國獨有的技術,也是印刷術最主要的靈感來源。東漢后期,漢靈帝令大書法家蔡邕書寫儒家七部經書,刻為石碑,立于太學,作為標準文本,供人校正自己手上的經籍,史稱《熹平石經》。人們用紙張快速復制石碑文字,拓印技術因而出現,直到隋朝,秘府中仍有《熹平石經》拓本。
至于社會需求,主要是兩晉以來,佛教盛行,隋唐社會需要大量的佛經和佛像,人們手抄佛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校對:胡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