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路難:老撾13號公路紀行
十二年間,曾經令我輩旅人視為畏途的老撾陸路交通,在中國科技的推動之下得以改觀,而老撾的山水人文依然清秀淳樸。
隨著中老鐵路的貫通以及向泰國的延伸,鐵路愛好者將有望從歐洲坐火車,一路西東穿越、北南縱貫,最終抵達亞歐大陸東南端的新加坡……那將是何等宏偉的鐵路壯游!
責任編輯:楊嘉敏
2023年大年初一,我從云南磨憨口岸進入老撾,坐動車沿中老鐵路前往老撾古都瑯勃拉邦(Luang Prabang)。
列車跨過南烏河時,不禁想起上一個兔年的大年初一,我曾坐著一條狹長的烏篷蘭舟從瑯勃拉邦出發,沿著湄公河駛入這條南烏河,溯流而上前往瑯多(Nong Khiaw)。
十二年間,曾經令我輩旅人視為畏途的老撾陸路交通在中國科技的推動之下得以改觀,而老撾的山水人文依然清秀淳樸,正如湄公河水蜿蜒跌宕,川流不息。
江村瑯多
湄公河沖出位于泰國、緬甸和老撾三國交界處的“金三角”地區峽谷地帶,進入瑯勃拉邦省所在的丘陵地區以后,地勢平緩,河床開闊,水流減緩,初次展現出這條世界第九長河的溫婉一面。
瑯勃拉邦既是城市的名字,也是老撾北部的一個省。這里屬于湄公河上游,盡管不像湄公河在入??谛纬傻娜侵弈菢影l育出了寬廣的辮狀水系,但當它一路奔騰,沖出位于泰國、緬甸和老撾三國交界處的“金三角”地區峽谷地帶,進入瑯勃拉邦省所在的丘陵地區以后,地勢平緩,河床開闊,水流減緩,初次展現出這條世界第九長河的溫婉一面。沿著湄公河北上,江心出露了不少礁石,在中南半島的旱季暖陽下油光發亮。
南烏河(Nam Ou)則是湄公河在老撾境內最重要的支流,發源于中老邊境的老撾一側——它其實應該譯為“烏河”或者“飯碗河”,因為Nam的意思是“河”而Ou的意思是“飯碗”——南烏河下游是老撾重要的稻米產地,古都瑯勃拉邦就建于這片河水匯流的“飯碗”地帶。
與湄公河相比,南烏河的河床較窄,水流較急,但在匯入湄公河前同樣流速趨緩,從而發育出了眾多沙丘小洲。蘭舟行駛在南烏河上,不時有在此過冬的成群白鷺、蒼鷺貼著河面輕盈掠過,幾只黑頭野鴨安安穩穩地浮蕩在河面上;沿途看到不少村童戴著潛望鏡——或許是海外游客廢棄在此的浮潛面鏡——在河里忽隱忽現,不知道是在戲水還是在摸魚。
直到斜陽西墜,我的蘭舟才抵達瑯多村,結束了這段被《孤獨星球》譽為東南亞最具有田園氣息的水上旅程?,樁啻逯車堑湫偷目λ固氐孛?,陡壁直立,峰林相映。村北有一座此地罕見的公路橋,橋下是一條郁郁蔥蔥的狹長沙洲,以及周圍星星點點的葳蕤小丘,在清澈的河水環繞之下宛如無數盆景,許多男童在盆景與碧水間跳水嬉戲,姑娘們則在河灣僻靜處蒙著羅衣沐浴,上岸后先套上一條新羅衣,再將濕羅衣從里面解下——夕陽下的這一幕江村風情才是令我覺得最具有“田園氣息”的。
水稻是老撾最重要的糧食作物,孩子在稻田里移植秧苗。
不過就在五十年前的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深陷越戰泥潭的美軍還在地毯式轟炸部署在這里的巴特寮(泛指老撾共產主義運動及其武裝)指揮機關,那時的村民躲在附近的石灰巖山洞里惶惶不可終日,自然沒有絲毫“田園氣息”可言。
為什么巴特寮會駐扎在這么一個不起眼的江村瑯多呢?這里是老撾北部一處丁字形的公路樞紐,村北那座公路橋向西不遠就是老撾乃至中南半島最為重要的13號公路,它從中老邊境磨丁口岸起始,對接我國的213國道,向南在瑯多附近分出一支通往越北重鎮奠邊府,主路繼續向南經過瑯勃拉邦通往首都萬象,再沿著湄公河左岸順流而下,經南部重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