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帝視角:一門失傳的手藝?丨洛城機密
如今仍然使用上帝視角的作家接受了上帝視角的“有限”,這個視角可以切換到不同角色,但身為凡人的寫作者無法進入到所有角色內心,當替人物“代言”顯得勉強之時,敘事者回歸說書人的本位,補充這個人物的過往。
責任編輯:邢人儼
在愛荷華念作家工作坊的時候,我寫過一篇上帝視角的小說,我的全知敘事者冷眼觀看兩條中年漢子憶當年勇,然而兩人回憶的細節卻對不上。
那個小說被老師和同學批得體無完膚,在那以后,我才明白,自己犯了兩個禁忌:第一,美國的年輕一代早就摒棄上帝視角;第二,當今的美國文學不喜歡大量的對話。
上帝視角這門手藝的衰落可以追溯到大作家亨利·詹姆斯(Henry James)。他一生未婚,著作頗豐。從早期的作品開始,詹姆斯就在摸索第三人稱限知視角。如果把小說的敘事視角想象成攝像機,限知視角的鏡頭就好比某個人物的眼睛:他(她)知道的東西你也知道,他(她)不知曉的東西你也不知曉。詹姆斯的探尋主要源于他對“真實”的渴求,在他看來,十九世紀歐洲的現實主義小說假想出了一個有秩序的世界圖景,但對每個處于其中的個體而言,這個全景式的世界并不存在,存在的只有對世界的主觀印象,很多時候不啻盲人摸象。就此而言,第三人稱限知視角更貼近“真實”。
詹姆斯先是用固定的第三人稱限知視角來探索人物心理(如《戴西·米勒》),而后發展到在不同人物的限知視角之間切換,形成一種疊加敘事的效果(如《螺絲在擰緊》《金缽記》等)。這種在十九世紀與二十世紀之交非常先鋒的寫法如今已經成為英美小說的主流,短篇小說往往是追隨單一人物,寫出他(她)的內心感受,長篇小說則往往是不同人物限知視角的奏鳴,或是相互補充,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校對:星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