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班出身的我,畢業后要不要“進”監獄?丨畢業季×小眾專業
編者按:
在競爭空前激烈的就業環境中,我們注意到一些小眾專業的畢業生。相對其他人,他們握有更篤定的、甚至被人羨慕的工作offer,但也有一些人,主動放棄這樣的就業確定性。
新一年畢業季到來之際,南方周末推出“畢業季×小眾專業”專題,去看看這些小眾專業學生和他們的就業。
與注重行刑和矯正的西方監獄學不同,中國監獄學交匯于倫理和刑法,形成了以懲罰、改造、從善、感化、教誨、醒悟為代表的特色。
作為一份工作,獄警對不少監獄學學生來說是不錯的選擇。開設該專業的學院,會與省監獄管理局、省司法廳簽訂合作協議,部分崗位只面向監獄學學生開放,“基本上都是內部競爭”。
林文所在的監獄,當犯人出差錯時,獄警遵循的處理邏輯更多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因為扣分處罰,對犯人來說是一件很嚴重的事情”。
責任編輯:吳筱羽
2022年12月的一個中午,林文從監獄管理員手中拿回了自己的手機。上一次和家人見面還是在夏天,林文撥通了父母的電話,宣告自己終于回到“自由世界”。
監獄位于廣西南寧,此前六個月里,林文需要在清晨六點起床,出發前往監區,帶人去吃早餐、點名、送人到工作車間、審核信件內容,直到晚上六點下班。
走出監獄大門那一刻,一股錯覺涌出——林文其實是廣西警察學院監獄學專業的學生,剛剛結束的這一段“獄中”經歷,是他的畢業實習。
作為一個小眾學科,監獄學誕生于新中國成立初期因勞改工作需要而開設的勞改專業課程。直到2003年,才正式成為改造罪犯領域的專門學科。目前,只有中央司法警官學院、山東政法學院、廣西警察學院等八所院校開設相關本科專業。
2019年入學的林文,大學前三年的大部分時間都在網課中度過。疫情期間監獄的管理尤為嚴格,畢業實習前,林文和他的同學僅有一次到社區矯治中心參觀的機會。期間要了解真實的監獄,只能依靠三個渠道:課堂上的情境模擬、老師播放的視頻、VR實景監獄。
過去幾年,經歷了被打亂的大學生活和實習計劃,對真實監獄缺乏了解的監獄學學生,在面對職場語境下的監獄時,或許會面臨更多挑戰。
入學:大多“被”選入監獄學
分數不夠、滑檔、調劑,大多數學生是“被”選入監獄學專業的。
2019級監獄學學生李曉茜最早對本專業的認識,來自于二十多年前的古早刑偵劇《重案六組》中“高大、有正義感”的警察形象。后來一次到濟南旅游,遇到穿著制服訓練的警校學生,讓她對警察有了執念。然而高考時,她沒能達到山東警察學院的分數線,進入山東政法學院監獄學專業。
監獄學的學習很辛苦。專業實行警務化管理,六點集合跑早操、定點內務檢查、帶隊上課,除了要掌握刑法、民法、行政法等法理知識,還需要學習監獄安全防范、獄內偵查、罪犯心理矯治、監獄公文寫作等實務操作。而最難的部分在于如何對待犯人。廣西警察學院2020級監獄學學生梁靜提到,剛入學時,老師就強調,“要把犯人當成人看”,甚至有時候,“警官也可以和犯人成為朋友”。
如何“感化”犯人?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校對:星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