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光: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方法論和工具還太少
大部分企業寫完社會責任報告,就不知道該干啥了,而且認為能發報告就已經不錯了。指導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方法論和工具還是太少。
社會責任專業機構在中國企業社會責任事業發展中承擔了理論研究、市場培育、專業服務等多元角色。本期我們訪談了北京融智企業社會責任研究院院長王曉光。在他看來,二十多年間,中國企業社會責任發展呈現出由淺入深、由簡到難的總體特征。
與此同時,他指出,盡管企業社會責任的概念已經普及,但目前指導企業開展社會責任工作的方法論和工具還是太少。
面向未來,企業需要重新認識發展面臨的外部環境和履責要求。產業重組、貿易摩擦、價值觀沖突等,以往這些并不凸顯的因素,現在對企業發展的影響很大。
王曉光認為,企業社會責任是企業與社會持續互動的結果。在與社會各方的互動中,企業需要充分考慮外部環境的變化,這關系利益相關方對企業履責成效的感受和評價。
一邊培育意識,一邊開拓市場
南方周末:融智研究院2009年成立的背景是什么?
王曉光:融智研究院2009年成立,當時是為了對接聯合國全球契約組織。聯合國全球契約組織是在時任聯合國秘書長科菲安南的倡議下成立的,是一個推動全球企業社會責任發展的機構。
全球契約在世界各國有地方網絡。當時為了對接全球契約在中國的活動,我們在北京申請注冊了北京融智企業社會責任研究院這樣的民非機構。融智成立的時候,全球契約當時的總干事喬治?科爾也出席了。
所以,可以說,融智成立的初衷是為了把國際社會責任事業的發展情況,比如社會責任指南、標準和企業實踐經驗介紹到中國,同時把中國企業的優秀案例介紹到國際社會,希望搭建這樣一個促進良好互動的平臺。
南方周末:融智成立之初,國內企業社會責任的發展情況如何?當時融智在國內開展企業社會責任服務業務,面臨哪些挑戰?
王曉光:當時“企業社會責任”這個概念的普及率還不高,還是一件很小眾的事。盡管有個別企業率先發了社會責任報告,但無論是學術界還是企業界,對企業社會責任的內涵范疇、實踐路徑等都還不清楚,相關的公共討論還很少,也有質疑和反對的聲音,比如認為“社會責任是新的貿易壁壘”。
所以,融智最初開展業務面臨的最大挑戰就是如何讓企業準確理解社會責任的概念,以及開展社會責任工作對企業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
我們通過組織和參加各種論壇會議、與企業面對面溝通交流等,回答企業的疑問。從融智拓展業務的角度講,我們是一邊培育企業意識,一邊推進市場開拓,確實比較艱苦。
南方周末:在推動中國企業社會責任事業發展中,像融智這樣的研究咨詢機構發揮了哪些作用?
王曉光:概括講,有三個方面的作用。第一,研究基本問題,就是首先要把社會責任涉及的基本問題梳理、研究清楚,讓企業看得懂,能接受。在這個方面主要做課題研究,比如當時我們參與國務院國資委關于中央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研究。
第二,幫助企業落實社會責任議題、項目,就是指導企業開展社會責任這項工作。社會責任涵蓋的議題是全方位的,產品質量、員工發展、環境保護這些都包含在內,而且這些工作企業其實一直都在做,那么從社會責任視角來看,這些工作有什么不同、需要如何改進等,都需要專業機構給企業以指導,協助企業制定實施方案。
第三,專業機構很重要作用是連接企業和社會。利益相關方溝通既是社會責任工作的基本任務,也是重要方法。企業的社會責任工作要被社會各方看到并認可,社會各方的訴求要被企業理解并得到尊重,這中間需要專業機構搭建雙方溝通的橋梁,促進信任的建立。組織溝通活動、開展社會責任評級和報告評價、評選社會責任案例,都是專業機構發揮連接作用的體現。
社會責任發展由淺入深、由簡到難
南方周末:回看中國企業社會責任事業的發展進程,你認為有哪些里程碑事件?
王曉光:按時間順序來講,我認為這幾件事是相對重要的:
2006年國家電網公司發布首份社會責任報告,得到時任總理溫家寶的批示。這表明了中央領導對企業社會責任的基本態度。
2008年國務院國資委出臺《關于中央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指導意見》。這是從國家部委層面第一次出臺的關于社會責任的正式文件,對中央企業如何開展社會責任工作給出了具體指導。
中國工業經濟聯合會從2009年開始,每年組織工業企業集中發布社會責任報告。這件事的意義在于把此前單個企業的行為提升到產業層面,建立了討論行業社會責任的更大舞臺。
聯合國全球契約中國網絡的成立。這算不上一個大的里程碑,但是作為一個有影響的事件,也值得一說。這是中國企業社會責任事業發展與國際組織接軌的重要例證。
2010年ISO 26000國際社會責任標準的出臺,這是全球社會責任事業發展的大事件。這項標準確立了社會責任概念、議題等基本框架,到現在仍然是社會責任領域其他各項指南標準的基礎參考。這項標準也有中國專家組的參與。
2015年GB/T 36000社會責任國家標準的出臺,從規范的角度來講,也是很重要的事件。
然后近幾年對中國社會責任發展影響比較大的,應該說是國家的重大戰略,如三大攻堅戰、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等。這些國家戰略落到產業層面,得到了企業的積極響應和支持,促進了企業界對相關社會責任實踐的推進,比如企業社會公益、綠色發展、ESG投資等。
南方周末:整體來看,企業社會責任在中國的發展呈現出哪些特征?
王曉光:“企業社會責任”這個概念涉及企業和社會兩方,觀察企業社會責任的發展特征,需要從企業和社會兩端來看。
從企業端來講,我認為呈現出由淺入深、由簡到難的特征。由淺入深是指企業都是從理念宣傳和信息披露開始,逐漸深入到與業務和產品的結合。由簡到難是說企業做培訓、發布報告,這些工作相對容易操作,要整體上融入管理,包括上升到決策層,這些還是比較難的。進一步要延伸到產業鏈,建設負責任的價值鏈,這些方面到現在還沒有完全解決。
從社會端來看,其實是為了說明企業社會責任特征的顯現并不是企業一方決定的,它與社會感受、公眾體驗有直接關系。這些年,我們有一個基本觀察:凡是那些與消費者連接密切、對社會輿論敏感度高的企業,他們的社會責任相對較好,反之,則較差,至少在溝通層面是這樣。以重工業企業為例,這些企業在污染治理、安全生產、節能減排方面其實做了很多工作,而且成效不錯,但是公眾很難直接感受到,也就是說“社會體驗”較少,這就給公眾造成“重化工企業的社會責任表現較差”的錯覺。
南方周末:社會體驗關系到外界對企業履責成效的感知和評價。
王曉光:是的。這也反映了企業社會責任的一些特征,就是說企業的社會責任成效不是企業單方面的管理行為,而是來自企業與社會之間的互動,互動的深度和廣度不同,外界對企業的履責感受就不同。所以我們倡導,企業不但要有切實的履責行動,也要重視與社會各方的反復交互,提高相關方對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體驗。
社會責任的“名與實”
南方周末:業界曾有過“社會責任將死”“社會責任已死”的討論,你對此怎么看?
王曉光:前幾年業界對這個問題的爭論比較多。我認為這個問題的本質是如何看待社會責任的“名與實”。
當你講社會責任的時候,是指一套規定的社會責任標準還是指企業與社會之間進行的負責任的互動?
如果是前者,那么不按照標準或者標準不適用了,就可能得出“社會責任將死或已死”的觀點。如果指的是后者,我們看到很多企業可能并不了解社會責任標準指南,但是也在努力改善與利益相關方的互動關系,提升產品和服務質量等。這些企業沒有用到社會責任的名,但是在切實踐行社會責任,那我們就不能說“社會責任將死或已死”。
這里面也涉及剛才提到的“社會體驗”的問題。企業與社會之間的互動太少,公眾感受不到企業踐行社會責任,也可能導致得出“社會責任已死、將死”的觀點。
客觀說,這些年中國企業在安全生產、產品質量、環境保護、員工發展方面是有明顯進步的。社會責任理念的實質是在不斷深入發展的,是否冠以“社會責任”之名,其實并不重要。
南方周末:就你的觀察,目前企業開展社會責任工作存在哪些共性問題?
王曉光:籠統地講,共性問題有兩個方面。
一是認識層面。認為社會責任工作是推動企業健康發展的內在需求,還是作為應對外界壓力的工具。如果是前者,那么開展社會責任工作的主動性就會強一些,工作也會開展得更深入;如果是后者,則容易走向公關、宣傳,帶來所謂“兩張皮”的問題。
二是實踐層面。目前指導企業開展社會責任工作的方法論和工具還太少?,F在業內雖然不斷倡導將企業社會責任融入管理,但實際情況是大部分企業寫完社會責任報告,就不知道該干啥了。而且認為能發布報告就已經不錯了。
這兩個方面還有很多問題需要解決。當然,這也不是中國企業獨有的問題,跨國公司也面臨類似的情況。
另外,從社會層面看,企業發展面臨的外部環境在急劇變化,這種變化會對企業開展社會責任工作產生影響。疫情影響下的產業重組、政治因素導致的貿易摩擦、價值觀沖突等,以往這些并不凸顯的因素,現在對企業發展的影響很大。
南方周末:這些因素超出了企業可以把控的范圍。
王曉光:是的。但是,在與社會各方的互動中,企業需要考慮這些因素。相應地,外界在評價企業的社會責任成效時,也需要考慮到這些因素對企業的不利影響。
企業履責的外部要求發生了變化
南方周末:中國經濟社會進入高質量發展的新階段,中國企業履行社會責任有哪些重點問題需要注意?
王曉光:高質量發展是一個綜合目標,涉及經濟社會的方方面面。對企業而言,要重新認識生存發展所面臨的環境,這很重要?!拔业陌l展現在面臨怎樣的外部要求,哪些是商業范疇的,哪些不符合商業邏輯”。企業需要重新認識,合理設定發展戰略,調整市場定位。
在高質量發展和雙碳目標下,全社會對企業綠色低碳轉型的期望很大,這也是很多企業當前和未來一段時間履行社會責任的重要方面。我想強調的是,有期望、有行動,但也不能操之過急。
綠色發展是趨勢,這點毫無疑問。但挑戰也非常艱巨。產業政策的調整和市場機制的建設都需要時間,企業研發需要大量成本投入。在這種情況下,外界對企業履責的評價不能只看企業自身的表現,還是看行業整體的技術發展階段。企業也不要盲目跟風,做出超越自身發展階段和技術能力的承諾。
南方周末:你認為社會責任專業機構在中國的發展前景如何?
王曉光:專業機構的發展前景要看專業機構自身是不是夠專業,能不能幫助企業解決真實的問題。我對專業機構的發展前景非常樂觀,因為市場是有強烈需求的。
如果專業機構只是協助企業做社會責任信息披露,那很容易被淘汰?,F在很多企業可以自己寫了,甚至未來人工智能就可以完成一份高質量報告。
幫助企業解決問題,就需要專業機構的從業人員成為企業管理專家,了解企業實務,以社會責任視角和工具,協助企業改進管理、防范風險、開拓市場、提升發展能力。一句話,就是要能在社會責任理論的指導下,幫助企業找到更優的發展方案,成為企業發展的長期戰略伙伴。
2003年,南方周末首創發起企業社會責任調研項目,希望通過調研和榜單記錄中國企業乃至中國經濟的發展歷程。20年來,企業社會責任從一個小眾概念發展成為新時代企業可持續發展的“必答題”;企業社會責任的內涵從公益慈善、依法納稅擴展成為創造經濟社會環境綜合價值;企業社會責任實踐從“寥寥先行者”的關注發展成為政府、行業商協會、媒體、社會組織、專家學者的多方推動。越來越多的企業將自身置于時代背景之下,為建設更好的世界而努力。
2023年,南方周末啟動中國企業社會責任調研20周年系列活動,將目光聚焦于中國企業社會責任發展道路上見證者、參與者和推進者,希望通過企業調研、專家訪談、案例挖掘,探究中國企業的履責之路,從歷史的脈絡中解讀商業趨勢,洞見責任價值。
網絡編輯:伊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