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巍山與蒼山之間,尋訪南詔古國
南詔王室采用父子連名制,13代詔主的名字猶如成語接龍,細奴邏—邏盛—盛邏皮—皮邏閣—閣羅鳳……南詔國的興衰就在一個個名字變換中上演。
長達兩個多世紀,南詔的歷史與唐朝的歷史幾乎相始相終。
責任編輯:楊嘉敏
廣場中央巨大的火把已經熄滅,穿著節日盛裝的彝族人也停止了打歌,慶?;鸢压澋娜巳簠s還不肯散去??駳g者將松明粉拋灑進一個個小火堆,霎時間躥起明亮、盛大的火焰,伴之以陣陣驚呼。
年輕的警察一邊維持著秩序,一邊向好奇的游客講述火把節的傳說。彝、白、納西、拉祜等多個西南民族都慶?;鸢压?,節日的來源眾說紛紜,在巍山最有名的故事莫過于“火燒松明樓”。
唐朝時以洱海為中心的地域有六個部落,稱為六詔。其中蒙舍詔的首領皮邏閣意欲兼并各詔,以祭祖為名,邀請其余五詔首領于松明樓聚會,趁眾人酒醉之時縱火,五詔首領都死于火中。公元738年,六詔統一,南詔國開啟了兩百余年的統治。
巍山火把節
西邊大寺:重訪蒙舍詔的崛起之地
“詔”在彝語里是“王”的意思,蒙舍詔在六詔中地處最南,因此又稱南詔。今天的巍山一帶便是南詔的發祥地。
據《南詔野史》記載,蒙舍詔的建立者細奴邏原本居住在哀牢山,為了避難而遷居蒙舍川,躬耕于巍山,于649年建蒙舍詔。他率領族人勵精圖治,在龍于圖山筑城,這是南詔政權最早的城池。細奴邏向唐朝進貢,派兒子往長安覲見,由此被唐朝授予巍州刺史。
龍于圖山位于今日的巍山古城西北15公里處,從古城前往不過半小時車程。道路從青翠的田野邊經過,隨后與牛群同行,轉過一條條盤山的彎道之后,兩條土路出現在前方。我們開窗向路人詢問,小伙子熱情地指點:兩條路都可通往山頭,整片山頭都是西邊大寺。
傳說火燒松明樓就發生在龍于圖城,一千多年過去,城池早已深埋地下,唯有圈起整個山頭的文物保護區界樁提醒我們,此刻已身處南詔的興起之地。城址中挖掘出了寺廟、宮室等建筑遺址,出土有蓮花瓦當、蓮花紋方磚、柱礎,以及大批雕刻精美的佛教石刻造像等文物。如今,在南詔第一座城池遺址的西南側,布滿了大小殿宇五十多座,組成了龐大的宗教建筑群,因位于巍山壩子的西邊,被當地人稱為“西邊大寺”。
車開到高處停下,我沿著小路走進西邊大寺,目之所及皆是廟觀,建筑依山勢高低錯落,翻新的門墻與古舊的樓閣夾雜。西邊大寺一直有當地鄉民自籌資金修復與維護,因此舊瓦片之下常見顏色明麗的斗拱,老立柱旁也有新貼過瓷磚的祭臺。
建筑密集,我們沿著小路與階梯隨意探索,從高處金碧輝煌的財神殿走到山腰處照壁雪白的孔子殿,再經過觀音殿,階梯向上通往祭祀細奴邏之妻的三公主殿……寺廟寂靜,除了我們沒有別的拜訪者。蔥郁的大樹掩映著古老斑駁的壁畫,我輕輕推開一扇扇雕刻精美、虛掩著的木門,從褪色的牌匾下跨過磨損的門檻,望見幾束陽光照亮觀音、佛祖、玉皇、呂祖、太上老君、孔子等神佛先賢的塑像。如同漫步在一座立體迷宮,凡人小心翼翼地穿梭于各教神仙的殿堂。
山風搖動鈴鐺,我循聲抬頭,望見一龍一虎立在飛揚的檐角之上,陽光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