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鈴蟲最后的晚餐
讓轉基因作物自己產生殺蟲晶體蛋白,本質上就是讓它們自帶“農藥”,既有利于保護環境,也可大幅降低生產成本,還能減少農民噴灑農藥中毒事件,可謂一舉多得。
責任編輯:朱力遠
小小蟲子危害大
棉鈴蟲繁殖能力非常驚人,和其他昆蟲類似,一生要經歷卵、蛹、幼蟲、成蟲等幾個階段,整個生命周期大約一個月左右。成蟲是灰娥形態,遷飛能力驚人,善于搭乘“順風車”,一晚上可借助風力遷飛300-400公里,甚至上千公里。成蟲可產卵1000-1500枚,最高可超過3000枚。在合適溫度、濕度等條件下,遷入土壤中的蟲卵三天內即可孵化。幼蟲大約2-3周發育成熟,大約10天左右即可進入暴食期,逮住什么吃什么。
棉鈴蟲不挑食,屬于高度雜食性昆蟲,能危害一百多種農作物和野生植物,幼蟲可蛀食植物的葉子、花蕾、果實等部位,尤其喜歡蛀食棉鈴,導致棉花減產甚至絕收。棉鈴蟲幼蟲還能根據環境不同變換身體的顏色,可以呈現綠色、黃色和棕色,以偽裝自己不被天敵或人類發現。
棉鈴蟲是一種全球性農業害蟲,在亞洲、非洲、歐洲、美洲和大洋洲都有分布。由于棉鈴蟲能吃能繁,對棉花等農作物危害極大。1992年,我國南北兩大主要產棉區出現了棉鈴蟲的空前大暴發,北方棉區尤為嚴重,約30%的棉花種植面積減產,直接經濟損失100億元以上。
棉鈴蟲之所以經常性地出現大暴發,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它們對化學農藥容易產生耐藥性。對付棉鈴蟲,人們一般用有機磷、菊酯類等化學農藥。但是,棉鈴蟲往往能在短時間內對農藥產生數十倍甚至上百倍的抗性,導致農藥失效。這是因為棉鈴蟲自身具有強大的適應能力,能在殺蟲劑的壓力下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校對:星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