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帕慕克:寫作一本人類面對瘟疫反應的百科全書

“當我們在大學授課,會談到什么是一個民族,有時候我們會說是共同的語言,有時候會說是共同的宗教,還有時候會說是共同的歷史,但或許也有一種分類的方式,那就是共同的痛苦。正是因為我們共享這一悲劇,盡管赫拉曼馬拉什和伊斯坦布爾之間有一千多公里,但我感到自己屬于他們,我覺得我有責任為這群受災的人們做些事情?!?br />
(本文首發于2023年5月4日《南方周末》)

責任編輯:劉悠翔

荷蘭畫家老彼得·勃魯蓋爾表現瘟疫主題的名畫《死神的勝利》(1562年),現藏于馬德里普拉多博物館。(資料圖/圖)

“感謝上帝,國境終于開放了,我很快就要到中國去了?!?023年4月11日,奧爾罕·帕慕克接受南方周末記者線上采訪時興奮地說。

70歲的帕慕克習慣了環球旅行,即使在新冠疫情肆虐的兩三年間,他也常常往返于紐約和伊斯坦布爾之間。在疫情的封鎖中,他通過Zoom在伊斯坦布爾的家中給來自全世界的學生授課?!埃ㄟ@種情況)讓一種新的生活方式出現了,但它無論如何不能代替社會的存在?!迸聊娇苏f。

帕慕克在美國人興辦的學校里度過了自己的中學歲月,并在1980年代移居美國,他精通英語,卻一直堅持用土耳其語寫作,每年在伊斯坦布爾的時間超過一半。在他的一系列小說和散文中,人們不難發現他對故鄉伊斯坦布爾的綿密情感,在他的一系列小說諸如《白色城堡》《我的名字叫紅》《黑書》中,伊斯坦布爾仿佛才是永恒存在的主角。

盡管帕慕克一再宣稱自己并不算懷舊,也不想回到過去,但自從2006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之后,他就成為土耳其文學在世界上的一張名片。

帕慕克。(受訪者供圖/圖)

長年身處跨文化的語境當中,帕慕克卻自覺地承擔著批評當代土耳其的角色,在為媒體撰寫的專欄文章中,帕慕克幾乎從不掩飾自己對土耳其國內時局的看法。2023年2月6日,土耳其赫拉曼馬拉什地區發生7.8級大地震,官方死亡數字高達5萬人。人在美國的帕慕克一直在網上查看受難者的消息,發表專欄文章指出土耳其政府在救災中存在的問題。他告訴南方周末記者:“大地震讓我特別強烈地意識到我是土耳其民族的一員?!?/p>

帕慕克認為,有時候正是共同的痛苦產生了歸屬感,他想寫作一本關于人類瘟疫歷史的書,去展現人類面對死亡恐懼時的種種應對行為。盡管已經醞釀了將近40年,并在2016年開始動筆,但他不確定再去寫一本關于鼠疫的作品是否還會有讀者愿意看,直到2020年的到來。

故事發生在1901年,彼時的奧斯曼帝國已經處在風雨飄搖之際,女主角帕克澤公主和新婚丈夫努里醫生剛剛登上明格爾島就遇到了鼠疫的蔓延,他們不得不一邊對抗病菌,一邊應付流言,還要查出是誰殺害了帝國首席藥劑師……

這本書假借女性歷史學家的口吻將虛構的故事當做真實歷史娓娓道來,猝不及防的新冠疫情則賦予了這本書全新的意義,在疫情封鎖期間,帕慕克將自己已經寫成的文稿修改了八成的內容,定名《瘟疫之夜》。最初,帕慕克希望這是一部關于20世紀早期土耳其歷史的寓言,其中的部分人物來源于自己的祖父和他的朋友們,但他越寫越發現,這部發生在一個虛構的島嶼上的故事,似乎更像是現實世界的一個映照。他認為《瘟疫之夜》是一部關于人類面對瘟疫反應的百科全書,讓我們發現原來很多事人類一直在做。

《瘟疫之夜》的出版過程不算順利,但帕慕克表示,該書在土耳其“非常受歡迎”,已經賣出了30萬冊。

2023年4月,奧爾罕·帕慕克線上接受了南方周末記者視頻專訪。圖為帕慕克。 (受訪者供圖/圖)

“共同的痛苦讓我感到自己屬于他們”

南方周末:2023年2月,土耳其赫拉曼馬拉什地區發生大地震,引發全世界關注。這場災難奪去了數萬人的生命,摧毀了許多歷史遺跡。你在《紐約時報》的專欄《女孩被困于倒塌的混凝土下,男人不知如何是好》一文中提到,這是你生命中的第四次大地震,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